近年來,隨著工業互聯網、云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不斷與機器人產業融合,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不斷提高,應用潛力持續增長。
在家用領域,以掃地機器人為代表的清潔機器人進入了千家萬戶,還有以音箱、寵物、IP形象為原型的智能機器人,開始在早教、陪伴、智能管家等方面走進家庭;在商用領域,智能服務機器人開始大規模出現在辦公樓、銀行、酒店、商場、醫院等不同場所,發揮著迎賓、咨詢、測溫、配送等多種重要作用。
隨著應用場景的拓展,行業對服務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要實現自主定位、云端建圖、路徑規劃等基礎功能外,還要有人機交互、環境感知、自主決策等更多更高級的功能。
要實現這些功能,機器人所需要的的各類傳感器越來越多,需要的配套算法也越來越復雜,傳統的通用芯片和算法,無法再滿足機器人日益增長的算力需求以及實時、柔性的自主決策需求,因此機器人廠商紛紛尋求更加高效的人工智能芯片和更加先進的軟件算法。
然而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應用于機器人的人工智能芯片和軟件算法都處于早期階段,在技術路徑、解決方案、商業模式等各方面都還未有成熟體系,同時,各大軟硬件廠商各自為戰,無法形成合力,導致開發成本高昂、產業進展緩慢,這也是目前行業開發者的一大痛點。
5月17日,地平線AIoT總經理王叢發表了題為《賦能機器 讓人類生活更安全更美好》的演講,闡述了其對機器人智能化趨勢的看法,并給予了地平線的解決思路。

機器人AI的開發之困
智能機器人是在傳統機器人的基礎上,在感知、認知、決策等多方面進行全面提升,乃至在行為、情感和思維上與人類相仿的機器系統,因此它必須具備相當發達的“大腦”,這個“大腦”就是人工智能芯片和軟件算法,就像人類的大腦和思維模式一樣,兩者缺一不可。
當前,機器人終端數量激增且場景要求越來越豐富、復雜,導致需要處理的數據成指數級增長,這對邊緣計算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而眾所周知,在摩爾定律下,芯片的計算能力并非無限增長的,當數據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單純疊加芯片算力來解決問題將變得十分艱難,且根本得不償失,所以在提高芯片算力的同時,還要更加注重計算效率的提升。
然而,提升計算效率并不是那么簡單的,需要在芯片硬件和軟件算法兩方面都有深厚的積累,我國本就在機器人軟件算法上基礎薄弱,如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還可以直接從國外購買,但在軟件算法上,國外品牌卻是一直嚴防死守的,少了可以參照的對象,國內機器人企業在軟件自主研發上進展緩慢,遑論更為高級的適配人工智能算法了。
另一方面,適用于機器人的人工智能算法研發成本高昂,普通的中小企業都很難負擔。機器人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系統,僅是算法層面,就包括感知算法、規控算法、數據驅動的程式、操作系統等等,更何況不同功能的機器人需要的算法也不同,每一個環節都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因此做機器人人工智能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此外,目前機器人產業雖然發展迅速,但依然處于發展的早期階段,包括機器人系統、主控平臺及各類傳感器等產業鏈企業各自為戰,導致軟硬件不能有效的耦合在一起,這就會帶來一個巨大的缺陷,一個私有的以機器學習為基礎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在本地芯片上能得到滿意的結果,但在實際部署某款機器人后,就會出現性能大降的情況,導致后續需要大量的維護調試工作,甚至于根本沒有實用價值。
面對這些困難,一個足夠平價高效,能將軟件算法、芯片架構充分結合優化的開發平臺,對智能機器人的推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地平線助力機器人AI開發
在機器人需要的專用軟件+芯片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上,地平線是國內少數實現規模化落地的企業,其也是國內首個提出軟硬結合技術路線的企業,推動了人工智能應用于機器人產業的進程。
去年9月,科沃斯發布了全新一代掃拖機器人地寶X1家族,此系列產品搭載的正是地平線旭日3芯片,成為業內首款搭載人工智能專用處理器的掃拖機器人。
也正是基于旭日3芯片,讓地寶X1的AI能力實現全面創新升級,AI處理速度提高4倍,物體識別種類增加三倍,從物體識別到空間感知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成為一臺可持續進化、越用越聰明的智能機器人,去年雙十一期間,地寶X1名列全網單品成交額和成交量第一。
從15年創立時,地平線就致力于將AI計算從云端帶到邊緣,在此過程中,發現只做單一的芯片或者軟件是遠遠不夠的,而是必須把軟件和硬件結合在一起,因為智能機器人本質上是向著去中心化方向發展的,這就對邊緣計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如何實現軟硬件協同優化,地平線認為,必須判斷算法向前演進的趨勢,通過復雜的AI計算系統判定AI芯片走向,將軟件算法和芯片架構充分結合優化,只有如此才能將AI芯片的深度學習、軟件和芯片結合起來,發揮出最大的效能,這背后需要的是企業在軟硬協同優化方面的不斷探索與實踐積累。
面對智能機器人時代的市場環境與機遇,地平線在開發面向服務機器人的人工智能芯片外,還選擇成為產業發展的一個“基座”,通過提供底層的軟硬件解決方案來降低產業門檻,為開發更加高效的機器人AI賦能。
去年底,《“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力爭到2025年,我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超過20%,制造業機器人密度實現翻番。
要實現如此目標,只是跟隨國外品牌腳步,緩慢推進在技術和市場上的積累,是遠遠不夠的,唯有創新,才可能彎道超車,而人工智能+機器人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在這一方面,國內外差距并不大,甚至在環境感知、智能語音、視覺識別等方面,我們還有一定領先優勢,只要持續發力,相信我國智能機器人產業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