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視覺與移動機器人是華睿科技的兩大業務板塊。在機器人視覺領域,華睿團隊從2016年獨立自主開發工業相機,在7年中不斷迭代升級技術。當前,華睿科技從圖像采集、算法處理、圖像傳輸再到軟件控制,可提供全系列硬件視覺感知單元和視覺算法平臺,擁有幾百件的專利,保證了技術的自主性和領先性。結合在機器視覺與移動機器人領域深厚的技術積累及豐富的行業應用經驗,華??萍紕撔滦缘赝瞥隽烁黝愐曈X產品,助力倉儲物流效率進一步提升。在物料出入庫過程中,面對種類繁多、大小不一的物料,傳統方式需要人工手動掃描,不僅效率低,人工耗費大,且有出錯的風險,可靠性低,尤其是在雙十一等出入庫高峰期間問題尤為突出。華??萍即蛟斓腁GV讀碼門可實現倉庫到貨檢驗、入庫、出庫等作業環節的數據自動化采集,保證企業及時準確地掌握庫存的真實數據,高效地跟蹤與管理庫存、訂單等信息,從而最大限度提升倉庫管理效率和效益。AGV讀碼門由多個讀碼器組合構成,高性能的讀碼器是該方案的基礎,該方案中,采用華??萍?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color: rgb(211, 19, 56); text-align: center; background-color: rgba(171, 186, 206, 0.07);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7000系列讀碼器,性能優異,集成度高。● CMOS系列化產品,高速采集、圖像優異
● 內置深度學習算法,高效強大的算法性能
● 支持軟件觸發/外部觸發/自由運行等多種觸發模式
● 千兆工業以太網接口,可提供1Gbps帶寬
● 豐富的IO接口,RS232、3路隔離輸入和3路隔離輸出
● 工業級M12連接器,IP67防護等級
出入庫讀碼門通過在貨物兩側安裝相機,當托盤整體通過讀碼門時,每臺相機實時讀碼,并進行目標跟蹤。當貨物離開時,匯總讀到的條碼,同時將每臺讀碼相機的跟蹤信息進行匯總,實現碼垛整體全景拼圖顯示。融合先進的深度學習面單/物體定位算法,實現條碼和貨物的綁定,當出現未讀碼的包裹時,提示異常,引導進行人工補錄。替代工人挨個掃描的方式,一次完成整個堆垛識別,單次動態識別耗時≤10s,讀碼率可達99.9%,極大節省人力投入,確保識別準確性。在傳統堆垛讀碼過程中,讀碼軟件只能依次顯示每臺相機每幀畫面的讀碼情況,無法展示貨物完整圖片及讀碼情況。
華睿科技通過追蹤讀碼相機畫面內貨物的移動,將所有相機采集的圖片進行標定、對比、融合,完整展示堆垛貨物讀碼情況。通過大景深相機融合先進拼圖算法, AGV在不同位置通過時,可精確計算不同相機之間的重合區域,進行準確的多相機拼接。通過先進的深度學習面單檢測技術,實現讀碼/未讀碼條碼的綁定框選,針對未讀碼紅框標記,配合大屏清晰顯示,便于工人進行條碼補錄,防止貨物漏檢。
憑借優異的性能,華睿科技的AGV讀碼門自推出以來受到了更多終端客戶的青睞,當前,已經在汽車、3C等行業相繼落地,助力企業物料出入庫效率進一步提升。
在實際場景下,移動機器人的穩定性、準確性和高效性顯得尤為重要。針對這一行業痛點,華??萍甲灾餮邪lAGV讀碼器,能夠實時精準地獲取AGV的位置信息,反饋AGV調度控制系統,順利完成工作任務。
? 內嵌高性能讀碼算法
華??萍糀GV讀碼器內嵌自主研發的讀碼算法,最大讀碼個數可達125個/秒??芍С指咝ёx取DM-12&DM-14等二維碼,以及DM陣列碼。自研算法可有效應對實際場景下二維碼臟污、變形、反光、遮擋等多種情況,精準完成讀碼任務。
? 超大視野
華??萍?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AGV讀碼器視野范圍115mm x 85mm,AGV運行不再受讀碼器視野局限。
? 集成度高,體積小巧
華??萍糀GV讀碼器集成度高,結構精巧,“身材”迷你,能應對各種復雜的工業環境。
【免責聲明】所刊原創內容之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新戰略機器人網無關。新戰略機器人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版權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zl機器人”的所有作品,著作權屬于新戰略機器人網站所有,未經本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轉載、散布、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亦不得有其他任何違反本站著作權之行為。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轉載、散布、引用須注明原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