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機器人”一詞頻頻出現。在成都,全國首個機器人多模態模型去年發布、7款本土造人形機器人亮相。今年,成都還將積極發展人形機器人、飛行汽車、腦機接口等未來產業。
競逐機器人產業,如何實現“加速跑”?
3月22日,西部首個機器人公園亮相成都高新區。記者在現場了解到,當天位于成都高新區新川創新科技園的新川之心機器人公園宣布開園,公園將打造機器人產業聚集、測試訓練、應用場景、人才實訓、國際交流、可信算數6個中心,同時創建全國首個“產學研用”一體化機器人社區、構建“實驗室-中試-市場”全周期支持體系等,以“人工智能+”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全力打造優良產業生態,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集聚提能。
機器人公園正式亮相
將打造全國首個人機友好未來社區
作為當前態勢火熱、未來空間廣闊的產業,機器人賽道引來不少巨頭“搶灘”,成為一片“新藍海”。在成都,機器人產業正逐漸從實驗室走向“城市空間”。
3月22日,位于成都高新區新川創新科技園的新川之心機器人公園正式亮相。此次活動以“你好 機器人!”為主題,圍繞機器人產業前沿學術交流、首批機器人+互動場景、新川Robot體驗坊、機器人訓練測試場、機器人企業精品展等多個內容板塊,集中呈現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融合發展模式下的新賽道、新技術、新成果。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公園打造了機器人全產業鏈聚集中心,依托AI創新中心6.8萬平方米專業樓宇,縱向布局“核心部件研發-整機集成-場景服務”垂直鏈條。面向未來,機器人全產業鏈聚集中心錨定了三年目標:聚集20家高能級企業、攻克10項“卡脖子”技術、實現15億元產值、催生2家獨角獸企業。
此外,新川之心機器人公園在應用端還創新打造了機器人應用場景中心,設置機器人互動體驗、機器人智慧服務、智慧商業等場景,形成“場景驗證-產品升級-生態擴容”閉環,進一步推動集群升級。
當天活動上還發布了成都高新區人機友好未來社區計劃。成都高新區數字經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川之心機器人公園的建立,通過真實場景倒逼技術突破,進一步推動機器人產業實現‘場景驅動、生態協同、漸進迭代、人機共融’,這也將進一步推動新川創新科技園構建機器人產業‘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生態,整合資源,形成完整產業鏈。”
活動現場,具身、阿加犀等成都高新區機器人領域龍頭企業,省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相關協會正式入駐社區,進一步完善了機器人產業生態,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新川之心機器人公園的啟幕,標志著成都高新區為機器人產業打造了極具前瞻性的城市試驗場。”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說,“作為首批入駐機構,我深切地感受到這里‘資本-高校-企業’協同創新的蓬勃活力。同時也誠摯邀請全球創新團隊將新川作為技術驗證的首選地,這里多元化的城市空間和產業配套,必將鍛造更加豐富的AI技術場景。”
“今年是阿加犀扎根成都的第5個年頭,我們很興奮能夠在企業發展的關鍵節點上,看到成都高新為AI時代的加速發展再添一把火。”阿加犀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第一批入駐“人機友好未來社區”的企業,他真正感受到了科幻照進現實。
對于具身科技而言,入駐新川“人機友好未來社區”,更為企業打通了產業鏈上下游快速響應通道,并有機會直接對接場景需求方,“此外,依托社區內的測試實驗室,我們的團隊正聚焦工業場景的步態優化等,加速技術到產品的工程化轉化。”具身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
提升公共空間功能和研發制造能力
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建圈強鏈
能跑能跳的機器狗、展開近身格斗的“機械戰士”,還有三分鐘端出宮保雞丁的智能炒菜機器人……活動中,公園以“科技市集”呈現了機器人的前沿應用場景,涉及機器人零售、文創、服務、表演、互動體驗多個領域,在這里,市民可以體驗到未來科技與城市生活的完美融合。
此外,“機器人公共訓練測試場”也在活動當日首次亮相,測試場包含了越障能力、爬坡性能、路徑規劃、任務可達性、復雜路面測試區,通過不同的測試裝置模擬真實環境,為機器人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提供支持,還能成為公眾學習和交流機器人文化的趣味場所。
機器人這一未來賽道正加速“起飛”,成都的產業基礎如何?未來,人形機器人還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想象空間?活動中,院士專家各抒己見,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成都,無疑是機器人產業版圖中的‘黃金交叉點’。”活動中,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顏水成致辭表示,“如今,新川之心機器人公園正式開園,意味著機器人產業正逐步拓寬應用和使用場景。”他提到,近年來,新加坡誕生了不少頂尖技術,顏水成也在現場向新加坡科技企業發出了誠摯的邀請——帶著技術種子,來成都高新區扎根,共啟機器人產業新紀元。
智譜華章總裁王紹蘭認為,公共空間正在成為人機共生的孵化器,“新川之心機器人公園,既是一個展示窗口,更是一個進化場域。”在他看來,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還需要構建三層次協作網絡——技術標準上,建立機器人倫理評估的跨國認證體系;產業應用上,打造智能康養、災害救援等領域的開放式創新平臺;公眾參與上,通過此類公園構建科技啟蒙的實體課堂。
活動現場,成都高新區同步發布了成都高新區首個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專項政策。政策通過“1億元算力券”“1億元模型補貼資金”“1億元場景專項資金”等普惠性舉措,以“真金白銀”支持關鍵技術創新,系統性破解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共性發展瓶頸。
“本次發布的政策是成都高新區首個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專項政策,全面對標東部沿海先發地區和國家級高新區第一方陣多個相關產業政策的支持強度、覆蓋范圍和實施路徑,旨在構建以算力筑基、算法破局、數據賦能、場景突圍、集群聚勢和生態護航的全方位全周期產業支持體系,全力推動成都高新區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提質進位、競勢爭先。”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成都高新區人工智能成果頻現——180億元GPU芯片總部及超級智算中心落地、四川首臺商業化人形機器人“天行者1號”上線。記者了解到,隨著新川之心機器人公園的正式開放,公園接下來還將積極提升公共空間功能、推動新川Robot體驗坊常態化、建設測試場地,進一步提升機器人研發制造能力,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鏈持續聚集,讓技術創新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