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熙文
【拓斯達董事長兼總裁吳豐禮:中國的機器人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有著廣闊應用市場,但這塊土壤目前尚不豐沃,亟需要建立一個良性健康的產業生態圈,從關鍵零部件到本體再到集成商,加強彼此間的信任與黏合度,方能構筑國產機器人的自主品牌。】
圖: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吳豐禮
走進拓斯達是在一個午后,這個有著干凈產業園的年輕企業,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親切感。墻上貼滿了榮譽證書和資質認證,寬闊的研發辦公室坐滿了衣著統一的研發人員。董事長兼總裁吳豐禮更是謙遜和藹,讓來訪人員毫無拘謹感。
隨著訪談的深入,吳豐禮逐漸道出了自己對于國產機器人行業的態度,他表示,目前,中國的機器人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有著廣闊應用市場,但這塊土壤目前尚不豐沃,亟需要建立一個良性健康的產業生態圈,從關鍵零部件到本體再到系統集成商,加強彼此間的信任與黏合度,方能構筑國產機器人的自主品牌。
作為一家系統集成商,拓斯達如何用自己的行動來實踐這一愿景?吳豐禮對新戰略機器人全媒體、《機器人配件與應用》的記者表示,拓斯達以應用為本,一切以應用的最優效果為導向。
理解應用 提供全方位立體方案
吳豐禮認為,集成應用商最重要的品質和競爭優勢不是在于用了誰家的機器人本體,而是對應用市場的理解。他表示,真正的機器人自動化改造是包含了人、機、料、物流、空間、工藝優化及企業形象的綜合效果。
“在對一個客戶實行生產車間的自動化改造時,我們通常要客戶明確自己的最終目的,從而為他們推薦最適合的機器人產品和方案。比如,需要替換哪些工序的人員,替換多少人,人與機器人之間如何配合,機器人的位置擺放,生產物流的流通和輸送,機器人協作的延伸是縱向還是橫向,如何把整體工藝進一步優化,是否對下一道工序產生影響,機器人對于整個生產車間的顏色搭配、聲音及空間美感與公司的企業文化是否相得益彰等等問題都必須考慮清楚,如此,才能保證整個自動化的最佳效果。”吳豐禮表示。
據悉,目前,拓斯達擁有200多名研發工程師,更引入了更加國際化的研發團隊(包括馬來西亞,韓國,加拿大,臺灣團隊等)。形成從售前到售后提供完整技術方案和服務方案的自動化應用解決方案服務商。除了在硬件上確保精益求精,在軟件上也要追求完美。目前,拓斯達一方面與國外成熟的軟件公司合作進行技術轉讓,另一方面也在自主開發軟件。
推廣應用 立足3C電子向更深更精發展
眾所周知,拓斯達在3C電子行業擁有廣泛的人氣和較高的市場占有率。目前,拓斯達的機械手和集成應用成功為富士康、海派、華為等企業打造手機自動化生產線。2014年,拓斯達的機械手出貨量超過4000臺(以直角坐標機械手為主,其中,三軸、五軸等多軸機械手超過2000臺),銷售業績超過2億元,成為3C電子行業成績斐然的集成應用商。
目前,拓斯達已在全國設立30余家辦事處,提供本地化、貼近化的技術支持,也為應用市場的第一需求和反映作出及時反饋。
吳豐禮表示,拓斯達雖然已經在3C電子領域有一定地位,但這塊市場仍然有許多需要花費精力去完善的地方,拓斯達會向著更精更深的技術邁進。為了讓自己的集成應用更專業,成為國內更合格的集成商,拓斯達正在深化自身二次開發的經驗和技術,同時加強與本體廠商的信任與黏合度。
除此之外,拓斯達積極推動經營性租賃機器人服務,以實現一年回本的自動化方案——機器換人,更大范圍的推動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