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能化程度用時間和經濟成本衡量
創美集團在日本、泰國、中國、菲律賓、波蘭等共有九家分公司。位于江蘇常熟市董浜鎮的創美工藝(常熟)有限公司于1993年創建,是一家專業從事液晶、電器產品用部件、精密機器用構件、汽車用零部件的沖壓加工及復印機光學結構件的組裝以及兩次加工業務的工業企業。
創美工藝不僅僅是創美集團中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分公司,而且在同類企業中,其交付速度、經濟效益、產品創新、智能化程度等等都遠遠高于同類企業。為科研配套的特殊化、小批量沖壓磨具,別的競爭對手需要一周甚至更長時間才能交付的定制化產品,在創美只需要48小時,而且成本更低,別小看這樣的時間與成本效益等指標,它考驗著一個沖壓模具企業在前端對客戶需求的分解和歸類以及顧問與引導能力,在后端考驗的是企業個性化、定制化與規模化制造的平衡能力,是一個企業從客戶到制造、到物流等全流程智能化程度的直接體現。
“要做出既符合用戶的需求,同時又能夠符合沖壓規律,而且是最便宜的產品,這其中還有一個很大的難度是如何引導用戶。事實上,客戶在進行設計的時候,并不知道設計選擇用什么樣‘顆粒度’的模具能夠既經濟又能夠最大化滿足需求,如果能夠讓用戶認知沖壓規律,如果我們能夠將更多的沖壓數據、沖壓規律向客戶傳遞,這樣客戶在設計的時候就可以能夠更經濟成本”。金吉光透露,“我們可以為用戶提供以經濟為基礎的顆粒度識別,可以為用戶提供設計零部件的反饋、提供在沖壓件整個板上利用率清單,什么樣的設計顆粒度模具的整版利用率為20%,什么樣的顆粒度模具有30%,什么樣的顆粒度可以達到80%,甚至是100%,這樣的加工行業知識、加工數據對用戶非常重要”。
現在創美工藝的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通過與用友合作推進智能制造,不僅僅體現在集成優化了現有的信息系統,透過管理系統、執行系統、控制系統直接指揮設備層,提升了生產效率,可以更好的與用戶連接,實現個性化制造,而且還能夠通過智能的、可聯網的產品生成數據,并據此提供數字化服務。
目前創美工藝擁有世界頂級的高速沖床、數控沖床、線切割機床、加工中心、機器人、亞洲最大的鍍鋅生產線、華東地區最大的沖床等設備。創美工藝產品門類主要包括支持科研的小批量模具和大批量的規模模具,規模型模具主要包括汽車、復印件、大電視和綠色機箱等,車間的生產工人約1200人,現場和未來生產車間的工人將不斷減少,不斷被“機器人”所替代。到目前為止,創美工藝從生產車間精簡下來的工人已經超過400多個。
二、機器人替代人,工人怎么辦?
創美工藝的智能化程度之所以走在其全球其他分支機構的前面、并成為同行中的領先者,從創美工藝的經驗來看,金吉光認為,現在很多企業推進智能工廠最大的難題其實缺乏正確的思路和方法。比如現在推進智能工廠最關鍵的問題之一是如何解決“人和機器”的矛盾。推進智能化的結果必將是在越來越多的生產環節減少工人,如何來解決人對機器人的抗拒?如何來安置被機器人替代的工人?
金吉光在接受采訪時坦言:“現在沖壓模具的生產制造的生產模式是機器加工設備,設備由人操作,它有三個要素:勞動材料、勞動工具和勞動者。而真正的智能工廠模型應該是存在勞動技巧和勞動秩序的,在生產環境中,勞動者、人正在不斷變成這個制造鏈中的旁觀者和監督者。無論是從安全生產還是從品質保障或是從推進自動化和智能化的角度來看,都需要不斷減少現場工人。理想模式是人在遠端也必須如同現場操作一樣,這對技術和人,對機器的感知和操控、對人的技能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事實上,人是推進智能工廠里非常關鍵的元素,如果工廠最普通的工人無法掌握和運用好這套流程和技能,人無法與機器進行更好的交互,那么引進的大批量的自動化設備的錢就有可能白花。目前很多企業工人看到大批量的機器人進來,都會充滿了敵對情緒,因為機器人、自動化設備進來就是為了取代人的。創美工藝如何來解決工人對機器人進入的沖突和矛盾?
創美工藝機器人進入的節奏和路徑是選擇”人退機進”,不是用強行和強制的方式“機器進入逼工人退“。當車間向人事部門提出需要增加人手的需求,如果是操作型的員工,那么人事部門派發將不是人,而是機器人。如果車間提出的人員需求是更大的批量,那么人事部門批復給車間的將是自動化的生產機器、是自動化的設備、是機器工具。這樣的方式就能夠讓工人和員工不斷接受,能夠很好地看到機器人與自動化設備所帶來的好處和效率以及安全性,能夠讓工人與機器之間更和諧。事實上沖壓加工常常是高溫密集的環境,工人很容易受傷,機器人進來能夠更安全地保護人提升準確性與精準度。
應該說用人退機進的漸進方式能夠讓機器順利進入,緩和了機器和人的矛盾,但最后一定是越來越多的機器人、自動化設備、工具進入,不斷替代工人,那么多出、剩余的工人怎么辦?這是一個早晚會面臨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創美工藝從生產車間減員下來的工人已經超過400多個。
金吉光透露,現在創美工藝生產線上精簡下來的員工有非常多的學習課程和再培訓機會,包括編程、包括APP的開發。事實上這些員工有非常多的“伊索譜”智慧,不僅僅可以在本企業發揮巨大作用,還可以輸出到其他企業,為他們的推進智能化工廠輸出服務。
創美工藝不僅僅給從生產線等崗位上下來的員工全部提供培訓,而且還提供一個“革新工場”的科技創新和創業實驗平臺,開展“大眾創新”。創美工藝有一個“伊索譜”創新平臺,伊索譜以“全員參與、技術創新、現場改善”為宗旨,動員每一名員工發揮智慧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困難。至今,這個平臺已經運營了17年,舉辦了33屆,共有4040個項目立項,792項成果受到表彰,500多名普通員工在活動過程中成為科技骨干和業務能手,使得初期以降低成本、改善不良、提高效率為改善內容的活動形態向信息化、自動化的創新之路前進,推動了公司從勞動密集型企業向技術密集型企業轉變。
金吉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反復強調的一句話是必須相信群眾,事實上群眾是最有智慧的?!耙了魇?000多年前的一個有智慧的奴隸,通過講故事,解放了自己,成為了自由人,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員工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解脫出來,讓自己成長。”金吉光說。
三、更細的“顆粒度”解決個性化與規?;臎_突
如果說人與機器的沖突是推進智能工廠的第一大難題,那么推進智能工廠的第二大難題就是如何解決客戶需求的個性化與生產制造規模化之間的沖突。
金吉光認為,要解決沖壓模具的個性化、定制化與規?;蛥f同化之間的矛盾。其實核心是管理的“顆粒度”問題,當顆粒度放得很大的時候它就變成了“個性化”的東西,當我們把顆粒度變小、變得更細時候,大量重復性的事情,共同的事情按照序列排列組合就可以變成標準化,進行協同化,在需要保證個性化的時候可以實現個性化的大量生產,這樣的方法論可以應用到所有的行業。
大家都知道推進智能工廠非常重要也是最關鍵的環節是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如何把物理系統與信息系統進行整合,如何讓機器與機器,機器與人等多個系統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溝通交流和執行是很大難題。對于這樣的難題,創美工藝的做法是把機器與機器,人與機器等所有的過程進行數據采集,將物理的變量變成數字量,這其中的“顆粒度”要做到機器與機器的協調與配合標準化。比如說第一道工序是在模具上沖壓出一個孔,進入到第二道工序的時候,這個孔是需要有一個翻邊的,此時的傳感是需要感知它是否有翻邊,如果沒有翻邊,機器機會停止工作,如果機器繼續工作就會產生一個不良品。再比如從上一道工序到下一道工序,模具對象在這一道工序應該是關門的,如果系統感應到它是開門的,就必須發出指令停止工作。這種系統感知的“顆粒度”設計,是物理系統與信息系統進行轉化的關鍵,什么樣的狀態是正常,什么樣的狀態是異常,把哪些元素放在感知的維度里,感知的”顆粒度“應該有多細?整個系統的指令設計需要非常強的行業知識和行業經驗。
有人說,當機器與機器、人與機器、企業流程全面整合在一起,安全就成為很大的挑戰,一旦出了問題就是重大問題。創美工藝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基于什么樣的原則來進行“智能工廠”的安全設計?金吉光認為,智能工廠的安全問題,同樣與感知的“顆粒度”直接相關,在哪些環節需要設計安全感知,在哪些地方出了小問題是可以忽略過去,哪些地方、哪些環節出了問題是需要立刻叫停,設計這樣的安全感知點、安全感知“顆粒度”,出發點必須是基于用戶的,設計安全感知的關鍵點必須最終要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所有的整合環節如果有影響到最終消費者的地方、維度,都必須整合進來。
“事實上在推進智能工廠過程中,最關鍵的不是有沒有技術,而是如何運用這些技術來解決生產現場的問題”。金吉光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