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起,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國。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統計報告,當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售量約18萬臺,其中在中國銷售量約3.7萬臺。12月下旬舉行的2014世界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大會上,業內一致預期,今年我國機器人市場銷量可能突破5萬臺,且在未來5年內市場增速有望保持在每年40%以上,機器人產業井噴之勢已經可見。
“智能制造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壓力十分迫切。不管是歐洲的‘工業4.0’、美國的‘下一代機器人’,還是日本的‘機器人革命’,無不預示著全球制造業正在經歷一場模式變革。”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陽新松機器人股份公司總裁曲道奎指出。
在工業4.0背景下,業內對于機器人市場快速擴圍預期的主要根據在于中國諸多產業自動化的提速。在此前中國傳統工業企業中,只有汽車生產企業已經普遍應用工業機器人,有些工業如紡織服裝行業中某些“柔性”工序仍必須由人工完成,工業機器人無法替代。但中國證券報記者從本屆產業大會上獲悉,中國機器人下游應用開發正在提速,機器人產業擴圍已經形成趨勢。
以廣州數控的一款涂膠機器人為例,產品最大有效負荷高達8千克,運動半徑達1379毫米,整個工作站柔性高,精度好,膠型均勻一致無飛濺;通過自動編程或者離線編程,可以完成復雜的三維立體空間的自動涂膠動作,不僅適用于汽車及車燈、車門等零部件,在家電等電子產品中也能進行自動涂膠。
長江證券相關分析師指出,機器人產業行業景氣度持續高企,隨著下游產業應用的擴圍,我國工業機器人格局或將完成從“T”型到“O”型的轉變,亦即形成龐大的中端市場,從而帶動中國整個智能裝備制造業的崛起。
產業并購或成常態
“雖然市場的擴圍有利于中國整個產業的發展,但是并非所有企業都能從中獲益。”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相關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指出,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我國各地都在搞機器人產業,數量很多,但大多數都是小而散的,未來必將經過一輪輪的市場競爭,通過收購兼并優勝劣汰,逐漸形成大的龍頭企業,因此,并購整合或成為國內機器人產業的常態。
由于中國機器人產業起步較晚,中國即便最大的機器人企業也與國際上機器人巨頭在技術等方面存在差距。目前進口品牌的外資機器人普遍以6軸或者以上高端工業機器人為主,幾乎壟斷了制造、焊接等高端行業領域,而我國國產機器人主要應用還是以搬運和上下料機器人為主,處于行業的低端領域。同時,我國工業機器人的關鍵基礎部件還依賴進口,這造成國產機器人成本居高不下,缺乏競爭力。
業內舉例說,比如伺服電機,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的相關生產商,要造機器人只能進口德國或日本的電機,無形中機器人成本提高很多。還有減速器,中國制造的相關產品在壽命、噪聲、精度等多個方面還存在很大問題。
對于技術難題,曲道奎的意見是,優先發展有實力的機器人企業,然后通過到海外并購成熟技術和公司來達到機器人質量的提升。他表示,在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中,發展企業比發展技術更重要。
除了并購之外,業內認為,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也為中國機器人產業實現彎道超車提供了機會。廣東某機器人制造商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比如服務機器人企業,將受益于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以及在云計算、互聯網、大數據等方面的成熟,而后者中國與國際是幾乎同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