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機器人元年結束,步入2015年,機器人產業該如何走?機器人企業難道還繼續沉溺于喧囂的浮躁之中嗎?
我國機器人產業正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產業基礎低、市場大,未來的產業化進程可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較可行的是由系統集成模式,向分工合作模式發展。
第一,從集成入手,尋求突破。由于受核心技術限制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目前獲得突破的主要為系統集成領域。國內一些領先企業從集成應用開始,主要借助對國內市場需求、服務等優勢,逐漸脫穎而出,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成績。優先發展系統集成領域,是國內機器人產業在現實情況下的被動選擇。
第二,發展經濟型機器人本體。現階段國內機器人廠商在高端領域不能直接與國外企業競爭,國內機器人的成功之道在于打通上下游產業鏈,生產經濟型機器人本體,尤其要突破減速機等關鍵零部件。經濟型本體是國產機器人本體現階段發展方向,國內企業應側重開發應用于汽車產業以外一般制造業的經濟型機器人,包括低成本的六軸通用機器人和三、四軸專用機器人。
第三,著力產業化能力提升。促進功能部件的標準化和模塊組合化是機器人產業化發展的一大趨勢,一方面可以降低機器人成本并推動其產業化發展;另一方面可促進機器人關鍵技術發展與產品成熟,提高產品可靠性。
第四,據世界機器人聯合會的估算,軟件集成、周邊設備、系統工程等系統集成業務的收入約為單機的3倍。雖然在單機制造上成本優勢不明顯,但由于擁有一批成本相對較低的本土工程師針對不同項目需求進行非標設計、后期維護成本和周邊設備采購成本也相對較低,本土機器人品牌承接機器人系統集成的綜合成本優勢顯著(較外資約低30%)。通過承接系統集成項目突破高端客戶、最終實現全系列產品滲透是本土品牌切實可行的策略。
第五,立足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挺進技術密集型產業。對于高端汽車、電子、生物等技術密集型產業,國內本土機器人生產企業面對國際品牌廠商咄咄逼人的競爭態勢,在關鍵零部件受制于人的背景下,短期形成較大的價格競爭優勢比較困難。相反,在國際品牌企業關注度稍弱的部分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中尋求規模突破的機會反而更大。針對客戶需求開發機器人化的生產系統至關重要(產品的標準化和批量化取得較好平衡的領域,在機器人的選擇上非六維度也是可以考慮重點)。利用國內廣大勞動密集型企業面臨調整、升級的時機,發現、挖掘機器人生產線改造機遇,集中做好工程、設計工作,引導需求加快釋放節奏。在此基礎上,部分本土機器人生產商由專業領域逐步進入通用機器人領域,具備更強的規模效應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