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內容
隨著物流、信息流的提高,使得企業有更高的競爭力,未來工業制造或者智慧制造的核心,就是圍繞如何提高整個社會的效率。而工業4.0是非常大的概念,這不光是物聯網,還需要大量傳感器的使用,包括每個產品配備智能感應設備,還有納米技術,虛擬設備的大規模使用。對于工業 4.0,千萬不要簡單理解為智能設備,很多東西不需要先做,完全可以用虛擬仿真技術先做出來。另外一點也很重要,就是軟實力,未來十年,整個中國將在圍繞提高制造的軟實力。
那我們遇到的挑戰是什么?首先是IT系統,關于網絡安全變得極其重要,比如我為國家某一領域提供系統運營,所有方案都可行,最后因為軟件牽扯到安全,就會被一票否了。如果我們進入到真正的數字化時代,可能60%的人都要換,80%的人都要被重新培訓才能上崗。
其次,我們有成千上萬的人都在自己做研發,我們可以更多利用云和社會的力量。有幾個建議,要快速變化,不是把所有人裁掉,而是建立一個針對未來創新的團隊。
隨著業務運營效率地提高,服務積累的數據越來越值錢,可能今天你不知道怎么用數據,但是未來技術算法成熟后,會給你帶來很重要的價值。
第三,做好用戶體驗,現在已不是一招吃遍天下的時代。
第四,要有接受失敗的文化,因為人在失敗中能學到最多的東西.
這兩年,全球最熱的幾個詞,除了金融危機,在制造業里面,像機器人、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等都是非常大的概念。
這背后是源起,美國總統奧巴馬第二次上臺的時候就提出美國的制造業回歸或者叫“再工業化”,實際上早在10年前它們在做“去工業化”,當時的判斷是,美國在制造業方面已經不會有太大的發展,缺少大的支撐,這樣美國就完全可以在虛擬經濟、科研等領域進行發展。
但世界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發現出問題了,經過分析發現,德國在制造業這塊一直走在最前面,另外一個問題,RD作為前端,后端真正的出口和支撐在于有一個很好的制造平臺,假如沒有RD就只做了一半,鏈條是打不通的。
奧巴馬和智囊團討論,能不能搞制造業回歸。但十年前美國制造業去工業化的時候,人力成本是瓶頸,現在成本問題更高。那回歸靠什么?靠的不是經濟學家,而是靠新的制造手段,這就是被美國稱之為“先進制造業伙伴關系”計劃(AMP),通過互聯網技術、機器人技術,盡量少用人,通過新的制造手段,實現制造業回歸。通過論證得出一個結論,美國會比中國當時的“勞動密集型”成本還要低30%左右。
在這個背景下,歐盟搞了一個“新工業革命”,那時候還沒有提出工業4.0,那時候甚至有人提“第四次工業革命”,因為分類的基準不一樣。后來大家就不再爭論,干脆叫“新工業革命”。但是里面又缺少一個體系,來闡述什么叫新工業革命?
后來,德國人利用它的工業體系,通過以西門子為主的實體,真正的把歐盟的新工業革命落實到現在的工業4.0。
中國則同樣面臨這些問題:原有的“中國模式”不可持續,受到環境、人力資源、人力成本等各種因素的限制,中國勞動力成本及生產力成本急劇上升,競爭力很快消失了。中國現在提出制造業轉型升級,怎么轉?怎么升?中國同樣沒有一套基本的體系。
經過5年的時間,國家制定了“中國2025制造業發展計劃”。現在全球制造業這塊,幾乎都處在一個大的動蕩、變革時期,不是說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遇到了問題,而是說幾乎全球都將不可持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人類社會在工業層面確實走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這有兩個變革,一是制造模式的變革,即我們由一種追求效率、追求規模的模式,開始向智能化方向發展。這就相當于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另外一塊與制造和產品有關,叫作產品和裝備的智能化。
支撐這兩個智能化的是什么?一是互聯網+,包括數據、通訊、網絡及智能傳感等等。二是機器人技術。過去,所有的制造,人是最核心的部分,現在新的工業機器人完全可以部分替代或者全部替代人,作為主導地位。這兩大技術,可以幫助我們讓新工業革命成為可能。
現在判斷的轉折點在哪里?現在還是10年后就轉折?我們如何適時地切進去,不再作為一個旁觀者。
一切都是大數據網絡環境下實現的。簡單來講,工業4.0最終實現的是“端到端”的集成。未來,直接從用戶開始,可以形成一種定制,完成后再回到用戶。中間的過程可能是一個企業,也可能是一個產業集群,來提供整體的服務。
驅動制造業變革三大要素
1技術要素
技術的發展與互聯網+:信息、數據、智能傳感、機器人、智能裝備等等。
2市場顛覆
近幾年開始出現結構性的全球產能過剩。人類社會從開始到現在,一直在為產能不足、財富創造奮斗不息,包括戰爭,目的就在于獲取資源。現在因為技術的進步,使我們的勞動生產效率大幅提高,造成我們現在的產能過剩。恰恰因為這一進步,讓傳統生產方式被顛覆。過去是賣方市場,現在絕對是買方市場。現在,買方市場又出現了定制化、個性化這么一種需求。
3技術進步使產品生命周期急劇縮短
現在消費類電子產品的生命周期僅為3-6個月。這一切變化,傳統的生產制造模式根本滿足不了。過去一條剛性線或大型生產線的調整周期可能都需要半年到一年,一個項目投三年可能才能達產。現在的設備可能還沒等調試,產品已經被淘汰。更關鍵的是,定制化如何滿足?這要求現在必須倒逼我們的制造模式向智能化及柔性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