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機器人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長期追求,也是多領域、多學科制造技術的集成。當今,我們已跨入新工業革命時代,“機器換人”己成為一句耳熟能詳的口號,機床人正為這場工業革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機器人制造業的當前形勢
工業機器人是集機械、電子、傳感技術、智能控制等多門學科于一體的現代制造業自動化裝備。自從1962 年美國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以來,該技術及其產品發展迅猛,尤其已與機床制造業密切相關的柔性制造系統(FMS)、自動化工廠(FA)、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等融為一體。當今全球各國都大力推進機器人發展,2011 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達 16.5 萬 臺,同比增長40%,估計至2014年底,總共銷量能達到20萬臺左右。
機器人制造強國目前居前的主要有美、日、德、瑞典等,而市場需求最大的要數中、日、美、德等國。隨著中國機器人市場的不斷壯大,目前工業機器人行業四大巨頭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及安川電機、德國庫卡等都在中國設立了分公司及合資公司,這四家企業已占國內市場比重高達55%。相對而言,目前國內的制造實力還比較弱,但趕超勢頭強勁。
圖1 沈陽機床集團 RLS50柔性組線解決方案
當今國內機器人制造企業如雨后春筍,生產品種百花吐艷各具特色, 而值得一提的是,屬于機床行業的生產廠家也不少,如成都廣泰實業有限公司就是專業從事機床數控系統、驅動電源、工業機器人開發、生產和銷售的民營企業;而如日中天的廣州數控,大連機床,華中數控……正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積極研發數控系統、伺服驅動、工業機器人等高端智能化產品。
機器人與機床關系源淵流長
一提起工業機器人,大家或許就會想起靈活旋轉的關節式那種,其實與機床更密切的柔性制造系統FMS,就是由工業機器人演繹而來的,因此即使柔性線中的交換托盤傳送由堆垛式小車完成,其原理就始于制造業中的機器人學。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機床總公司下屬企業,在交大、同濟、工大等有關單位配合下,完成了SJFMS研制并通過鑒定,其設計思路就是根據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Universityof Manitoba的安德魯教授Mr.AndrewKusiak所著的《柔性制造系統的建模與設計》而來,關鍵核心就是機器人學中的示教功能。也就在上世紀末,上海還建立了一家富安工廠自動化有限公司FA,專為上海汽車工業搞配套。之所以取名富安,也就是FA,即FactoryAutomation。
北京第一機床廠2 0 年前成功地向德國Frize Werner引進了兩套FMS,其中一條TC1000大線,迄今還使用正常。前幾年,長沙三一重工為擴大產能,分別從日本MAZAK和德國DMG引進了兩條FMS。MAZAK搬運托盤用堆垛式小車,DMG則采用工業機器人,盡管樣式不同,但核心原理仍同出于機器人學。
機器人在機床工業上的應用
機器人應用于機床,可謂比比皆是,有金切、鍛壓、激光加工以及焊接等等,值此僅舉幾個簡單實例:
沈陽機床為迎合市場需求,自主研發的自動化加工單元RLS50,可滿足汽車、摩托車、軸承、電子、航天、軍工等行業的中小批量、多工位操作零件的高柔性自動化生產。它以工業機器人為搬運主體,服務于兩臺或三臺數控車床和一套工件存儲料庫,以及工件翻面模塊、測量模塊等選配模塊,構成高柔性自動化加工單元。抓手結構為雙手爪結構,并帶有彈出機構,既能保證自動化加工單元效率,又能保證工件上下料的定位精度。
當加工完一個托盤上的工件后,機器人自動轉入下一個托盤進行上下料工作,無需機器人等待。機器人在加工第二個托盤上的工件時,可人工對第一個托盤進行成品-毛坯更換工作。這樣系統可以實現無縫運轉,極大的提高系統的生產效率。
該裝置還置有機械手彈出機構,以往機器人要求重復定位精度高的時候,都是在機械手處加上一套氣動補償裝置以起到緩沖和定位作用,這樣不僅使機械手占用空間大而且成本也高。沈機設計出的氣爪彈出機構不僅解決了重復定位與緩沖的問題,而且成本低,省去了補償裝置,占用空間也減少50%(圖1)。
在CCMT2014中國數控機床展覽會上,FANUC、廣數等工業機器人風姿綽約,到處都有他們的產品應用,這說明我國制造業的自動化程度大為提高。
廣州數控展出的RJ系列三關節專用上下料機器人,是為用戶量身定制的,其優點是結構緊湊、節省占地與空間、運動節拍快,故特別適合車、銑等機床的大批量零件生產的自動化上下料工序。
大連光洋科技展出的強力搬運機器人,是垂直多關節轉向的六軸機器人,腕部能運送165kg的零件,控制系統采用該公司自行開發的GONA高可靠性數控系統及高精度伺服系統,重復定位精度可達±0.2mm。這類機器人除了搬運敏捷、安全可靠外,還能支持視覺、力覺等智能傳感信息。
大連機床集團,他們現在辦展甚至在每一臺機床旁都配一臺工業機器人,其意圖就是為將來的24小時無人車間作鋪墊。
工業機器人的展示,除大多數地裝、走軌式多關節臀式之外,還有不少桁架式的,其中寧夏小巨人所采用的桁架式機器人十分典型。該車削中心分兩個區域,右邊是臥車主軸及動力刀庫,而左邊就是工件庫,其零件上下料交換就是通過桁架橫梁上的兩個機械手,經過抓子的松緊及關節轉換,實現工件的自動上下料。
浙江日發機床,他們研制的柔性線,有一條就采用RFSCDQ系列的小型桁架機械手,其主橫梁采用伺服電機驅動,豎梁可根據用戶實際情況,選擇伺服電機或氣缸等方式驅動,結構小巧輕便,運行速度高,可達120m/min以上,組線也非常靈活,不但可以單機組成一個獨立的自動化線,也可通過柔性物流輸送系統實現多機并聯運行,完成零件多個工序的加工,組成串(并)聯的多機自動化生產單元。因此特別適合進行規則盤類或棒料類小型零件的快節拍、大批量自動化加工。
機器人在機床上的應用,不僅局限于物流搬運,目前已發張展到了切削。譬如意大利著名的機器人制造企業EVOLUT,他們10年前就開發成了DC-5工作單元,用于對金屬另件去毛剌,其最大負荷可達120/150kg,可代替4個工人的工作量。上海有家格林策巴赫機械(上海)有限公司,在工博會上巳亮相了機器人自動打磨技術,因此以后發展到鉆、銑,車,甚至復合加工,也是完全可能的。
機器人形勢展望
隨著工業化、智能化這兩化融合越來越深入,2015年的工業機器人市場肯定看好,包括機床工業。僅舉一例,名不見經傳的浙江玉環金鼎數控機床有限公司,他們向山東五征農用車集團,提供了4臺數控車床,并配置了兩臺桁架式機械手,由于使用情況良好,現有7-8家用戶正在洽談新項目。估計至2020年,機器人國內需求,將會達到250億人民幣。就技術層面而言,機器人將朝著高速、高精、高可靠性等方向發展。在智能化和網絡化在引領下,它的傳感技術、它的可重構性、它的虛擬仿真以及伺服控制等勢必越來越進步。
圖2 工業機器人去毛剌
德國Zimmermann公司創作了一張未來機床的想像圖,完美地將機床與機器人結合在一起(圖2),這表明越來越豐富的創造想像力,將強勁推動社會發展,更好地造福于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