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搶占的市場
2014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56000臺,但中國本土供應商的銷量僅為16000臺,占比還不到30%,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機器人。
“我們買的是國產設備,主要還是出于大幅降低成本的考慮。”深圳市祥順鑫五金塑膠制品有限公司的張穎鴻說。這位90后的小老板在今年1月花費160多萬元,為自家的工廠買進十臺國產的自動化裝備,成為深圳壓鑄行業里首批“機器換人”的中小企業之一。
早些年,一套自動化設備要賣到三四十萬元,現在更高配的同款產品,售價只有十來萬元,機器成本降了一大半。張穎鴻說,10臺機器為公司節省了近1/3的人力。“機器人的產能和良品率超乎想象的好,兩個月我們就攤平了購買機器的投入”。
中國早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最新統計數據,2014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56000臺,其中中國本土供應商的銷量僅為16000臺,占比還不到30%,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機器人。
“和國外機器人產業數十年的積淀相比,國產機器人根本就還沒站穩腳跟。”廣州數控高級工程師李伯基舉例說,2013年,國外機器人在中國市場銷售超過2.7萬臺,而國產的六軸關節機器人僅僅銷售了2100臺。“國產機器人和國外機器人根本還談不上競爭,全是老外的天下。”
隨著進口設備不斷降價,采購國產設備并沒有明顯價格優勢,加上進口設備良好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當前的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上,主要是日歐的機器人企業在唱主角。日前,東莞打造首家“無人工廠”項目,其采用的軟件系統就來自日本機器人巨頭發那科公司。
與此同時,國際機器人“四大家族”在機器人制造、焊接等高端領域占據了絕對的優勢。以工業機器人應用最為成熟的汽車領域為例,大部分國內整車廠的生產車間早已被“四大家族”所壟斷。“我們去廣州本田參觀,他們用的國外的機器人,50多秒就能生產一輛汽車。”李伯基強調說,“我們早上進廠,中午出來的時候已經生產了2000多輛車。”在對精密度、可靠性要求更高的生產當中,國產機器人現有的技術水平確實和國外的比仍有較大差距,“汽車、電子這樣的大市場還是國外機器人的天下,國產機器人企業很難打得進去。”
二、盼突圍的技術
工業機器人的四大核心技術、高精密生產線為國外企業壟斷,國產機器人生產正努力進行技術“突圍”。
撇除國外機器人企業的外部影響,對國產機器人企業自身而言,發展最大的制約在哪兒?在采訪中,多家核心零部件和本體研發企業負責人紛紛向記者指出:核心技術沒有突破。
在廣州數控,高級工程師李伯基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
工業機器人主要由機械本體及控制系統、伺服驅動、伺服電機、減速器四大核心功能零部件組成,其中機械本體占總成本的10%,控制器、伺服驅動、伺服電機三者共占60%,減速器占30%。這意味著,如果核心零部件全部依賴進口,國產機器人90%的成本將掌握在國外機器人廠商手上。
他隨手在紙上圈出來:“本體10%,可控;控制器、驅動、電機60%,可控;減速器30%,部分可控。也就是說,目前廣州數控機器人可控的成本在70%以上。”
在“減速器”三個字下面,李伯基重重劃了幾條線。“如果一臺機器人成本10萬元,減速器這塊就占了3萬元,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國產機器人的整體價格很難降下來。”
事實上,經過多年技術攻關,廣州數控已自主研發出多個規格型號的精密減速器,并在自己研發的工業機器人上進行了測試應用,“但是在高端機器人領域上,這還遠達不到生產要求。”
記者調查發現,在機器人四大關鍵零部件中,華中數控、廣州數控、固高科技、匯川技術等企業已經在控制系統、伺服驅動、伺服電機方面取得了突破,具有一定的自主研發核心競爭能力;但在減速器,尤其是占比70%以上的RV減速器研發方面,國產產品穩定性還不夠。
對廣州數控來說,研發減速器,還不僅僅是出于成本的考慮,“要真正明白機器人這個系統,就要更好地理解機器人本體的上下游,我們不能只停留在一個做本體研發制造的企業。”
另一方面,生產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高精密生產線長期為國外企業所壟斷。長遠來看,國產機器人擁有自主研發的核心競爭力,必須要有相匹配的零部件生產能力做支撐。
廣州數控剛剛拿下一個世界500強的外資電動工具訂單。李伯基認為,這意味著,國產機器人的質量和技術正在得到世界的認可,“大的訂單慢慢增加,國產機器人企業現在重要的是先把質量提上去,質量不行,數量上再多也沒有任何意義。”
三、待培養的人才
一方面國內機器人市場以每年20%-30%的速度遞增,另一方面相應的研制和應用人才儲備還未跟上,數量和質量都較匱乏。
對于產業鏈下游眾多的機器人集成企業來說,最大的煩惱可能在于人才儲備的不足。
“機器換人”熱潮的迅速蔓延,打了勞動力市場一個措手不及:升級了生產線的企業大量需要更高技能、會操作機器的產業工人進行生產,而大批涌現的機器人系統集成商亦需要復合型的機器人專業人才參與研發、調試、維護。一時間,市場上機器人專業人才配備嚴重短缺。
“一直在招聘研發和技術人員,特別缺,招不來。”利迅達人力資源總監謝其峰對記者說,這個僅有200多人的集成應用公司,有接近70%的人員負責機器人技術研發、調試,但仍遠遠不能滿足其日益增長的訂單需求。
和利迅達相比,擁有30多個員工的廣州意弋力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意弋力”)只是一個小型的集成應用企業,CEO郭仁瀚也在為人才焦慮。他說,機器人這個行業的性質決定了其門檻必然不會很低,如果沒有一定的研發成果和專利,可能吸引不到好的機器人相關人才。
市場則有更為直接的反饋,廣工大研究院院長楊海東指出,當前大部分有“機器換人”需求的企業,都著眼于整線甚至整廠的自動化改造。但是對大多系統集成商來說,對整線整廠的自動化解決方案能力還比較弱,系統集成商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才,但應用研發、設計、維護、操作方面的人才大量缺口。
據不完全統計,一臺機器人需要3到5名相關的操作維護和集成應用人才。然而,一方面國內機器人市場以每年20%-30%的速度遞增,另一方面相應的研制和應用人才儲備跟不上,數量和質量都相當匱乏。
據悉,目前廣東省各地政府已陸續針對企業普遍關注的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問題,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措施。以佛山為例,在人才支撐方面,佛山市支持機器人企業、智能制造示范企業和高校聯合共建實訓基地,采用合作培養、實訓培養、訂單式培養、高級培訓班的方式,加速培養適合企業需求的人才。
對此,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會長凌琳認為,政府一方面要鼓勵市場自由競爭,另一方面要進行人才的培養儲備和政策扶持,做好牽線搭橋工作,包括引進國外一些高新科技企業進行合作或技術交流,真正刺激國內的研發、應用能力。 編輯:健龍
四、“農村包圍城市”
珠三角擁有龐大的制造業產業群,國產機器人企業擁有本土優勢,更了解行業應用需求,能為特定行業提供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
“未來3年內,中國從事機器人本體研究、應用的企業,存活率不超5%!”在早前一個行業內部座談會上,郭仁瀚,這位從事機器人集成應用十余年的從業者曾發出這樣警告,一時間引起輿論嘩然。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郭仁瀚提出了自己的擔憂:大量中小機器人企業良莠不齊,扎堆中低端的集成應用,缺少核心技術和突破創新,很難進入到國內的一線市場。他判斷,未來3年內,機器人行業將迎來數輪激烈的兼并和行業洗牌過程。
而東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秘書長陳永剛擔憂的是,中國機器人產業過熱可能會重蹈光伏產業的覆轍,他指出,頂層設計已落地,但怎樣提升國產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的議價能力,避免企業低水平重復建設、一哄而上搶奪資源,考驗著國產機器人企業和政府的智慧。
前有國際巨頭的市場和技術雙重擠壓,后有國內同行重復建設、同質競爭,國產機器人企業如何走出自己的發展之路?
對此,廣州數控董事長兼總經理何敏佳提出:堅持自主研發、做好技術服務,“農村包圍城市”。
李伯基解釋,這里的“城市”不是真正的城市,指的是汽車、電子、家電等機器人應用比較成熟的領域,國外機器人品牌在這些領域市場中占據了絕對的優勢。而“農村”則指的是外圍市場,國產機器人可以在一些中低端的市場尋求突破,先把口碑打響。
“我們現在接的很多單,都是一些散客,不太熟悉這些新事物,各種要求也很多。”李伯基說,這些個性化強、成本高且利潤空間微薄的市場,就是國外機器人企業不輕易涉足的“農村”。“農村包圍城市”的核心,就是國產機器人在把技術和可靠性做深做細、把技術服務做成特色競爭優勢之后,從強勢同行無暇顧及、尚待開發的行業和領域做起,做成自己的獨特優勢。
事實上,珠三角擁有龐大的制造業產業群,國產機器人企業擁有本土優勢,更了解行業應用需求,能為特定行業提供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
在衛浴噴涂機器人這一細分領域,佛山市新鵬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就堅持了定制的理念,為企業提供具體合適的整線自動化生產集成系統。有關負責人介紹,他們設計的解決方案都是根據具體的工種、崗位量身定制的,目前已經擁有箭牌、新明珠、東鵬等一批客戶,公司2013年成立,去年的產值就達到了3000萬元。
而與其他扎堆涌入機械手領域的同行不同,廣東嘉騰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騰”)一開始便瞄準了機械“腳”,專注做無人搬運車。而在這一細分領域,國外公司并沒有給予太多重視。如今,嘉騰的生產量從最初的年產幾百臺增加到去年的2000臺。據介紹,去年嘉騰產值是8000萬元,今年的目標是翻一番,爭取實現1.6億元。未來,嘉騰還計劃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向智能倉儲、智能分解發力。
在嘉騰副總裁陳洪波看來,“國產機器人企業現在最重要的是加強自身的發展,務實地去做一些研發、研究這個市場,尋找合適的細分市場。”他說,“但是做大做強,歸根結底還需要人才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