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提起機器人,大家通常會認為是高科技的產物,離自己很遠。然而,在當今社會中,機器人其實早已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諸如有掃地機器人,刀削面機器人等等,現今我們已經在很多方面都離不開機器人的幫助。那么,下面就來同小編一起來看看,機器人發展到現在都經歷過哪些重要時刻。
1911年 美國紐約世博會上展出了西屋電氣公司制造的家用機器人Elektro。它由電纜控制,可以行走,會說77個字,甚至可以抽煙。
1912年 美國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機器人三定律”。雖然這只是科幻小說里的創造,但后來成為學術界默認的研發原則。
1913年 諾伯特·維納出版《控制論——關于在動物和機中控制和通訊的科學》,闡述了機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機能與人的神經、感覺機能的共同規律,率先提出以計算機為核心的自動化工廠。
1914年 美國人喬治·德沃爾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可編程的機器人,(即世界上第一臺真正的機器人),這種機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從事不同的工作。
1959年 德沃爾與美國發明家約瑟夫·英格伯格聯手制造出第一臺工業機器人。隨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制造工廠——Unimation公司。由于英格伯格對工業機器人的研發和宣傳,他也被稱為“工業機器人之父”。
195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伺服機構實驗室向世人展示了計算機輔助制造,一臺銑床機器人為每位與會者制造了一個紀念煙灰缸。
1962年 美國AMF公司生產出“VERSTRAN”(意思是萬能搬運),與Unimation公司生產的Unimate一樣成為真正商業化的工業機器人,并出口到世界各國,掀起了全世界對機器人和機器人研究的熱潮。
1966年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開始了謝克機器人的研發工作,這是第一臺移動機器人,它被賦予了有限的觀察和環境建模能力,控制它的計算機要填滿整個房間。
1979年斯坦福推車誕生,這是一輛四輪漫游者,它的眼睛是攝像頭,通過分析以及對自己的路線進行編程,它能夠在一個滿是椅子的房間里繞開障礙物行進。
1993年,一臺名為但丁(Dante)的八腳機器人試圖探索南極洲的埃里伯斯火山,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行動由研究人員在美國遠程操控,開辟了機器人探索危險環境的新紀元。
1997年,小個頭的“旅居者”探測器(Sojourner Rover)開始了自己的火星科研任務,它的最高行走時速為0.02英里,這臺機器人探索了自己著陸點附近的區域,并在之后三個月中拍攝了550張照片。
1999年索尼公司的機器狗“愛寶”,售價2,000美元的機器狗能夠自由地在房間里走動,并且能夠對有限的一組命令做出反應。
2000年本田汽車公司出品的人形機器人阿西莫走上了舞臺,它身高1.3米,能夠以接近人類的姿態走路和奔跑。
2002年iRobot公司發布了Roomba真空保潔機器人。從商業角度來看,它是史上最成功的家用機器人。
2004年美國宇航局(NASA)的“勇氣號”探測器登陸火星,開始了探索這顆星球的任務。
2012年,首臺人形機器人宇航員被送入國際空間站。這位機器宇航員被命名為“R2”。
2012年,內華達州機動車輛管理局(NDM)頒發了世界第一張無人駕駛汽車牌照,無人駕駛汽車獲得牌照。
2015年,大阪大學和京都大學等的研究團隊開發出可使用人工智能流暢對話的美女機器人“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