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完全被一名新到崗的“銀行員工”刷屏了。“她”叫嬌嬌,個子嬌小,聲音嬌嗲,頸間扎著員工標配的粉色小絲巾。上海首個智能機器人大堂經理,這個月在交行浦東分行營業部上崗了。咨詢引導、業務介紹、賣萌搞笑,嬌嬌樣樣拿手。你問我答,就像和真人在交流。
嬌嬌兼具高智商與高情商。“她”能識別人臉和聲音,見過一回客戶,下次再見面就認得出,并把他領到熟識的員工處。客戶提出要存款、買基金、辦信用卡,“她”會給出建議,指引你去柜臺或推薦“我們這里最好的理財經理”。除了充電時間,嬌嬌忙個不停。問“她”一個月工資多少,嬌嬌回答:“我是機器人,要錢干什么呀!嬌嬌的服務是免費的,只要您滿意就好。”
談起機器人嬌嬌,浦東分行營業部經理張震驚嘆“她”的學習能力。才來時,嬌嬌對銀行業務一片空白,“她”每天跟理財經理通過對話學業務,長進飛快,金融領域的交互準確率達95%以上。唯一的缺點是,學上海話有點困難。交行表示,將大力推進智能銀行服務進程,引進更多“嬌嬌”。
機器人不只能勝任銀行大堂經理,還擔負保險理賠查勘員的工作。三天前,人保財險在天津港爆炸案現場派出了無人查勘機。從圖片上看,現場外圍的工作人員防護到位,但在危險條件下開展全方位的細致調查,無人查勘機定損的效率更高。之前,它更多在農業保險災害的損失查勘中顯身手。
上個月,電影《模仿游戲》大熱,主人公圖靈被譽為計算機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對于人工智能,他提出了重要的衡量標準“圖靈測試”,如果有機器能夠通過圖靈測試,就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智能機,和人沒有區別了。才幾十年過去,人工智能機器人就開始出現在我們的金融生活中,溝通無障礙。
如果說,“互聯網+”主要降低流通交易環節的成本,在傳統的生產領域效用有限的話,“人工智能+”正好彌補了這塊不足。銀行等傳統金融行業,面臨房租和人力成本持續走高的壓力,靠擴充網點的外延式擴張顯然不可持續。隨著手機銀行等的普及,對實體網點和人力成本的控制會日趨嚴格。人口紅利拐點已現,今后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越來越貴,減員增效在所難免。更多的人工智能將運用到金融行業,承擔標準化工作。“互聯網+”改變現在,“人工智能+”是否會改變將來?拭目以待。
關聯思考
大數據下才有人工智能事實上真正的人工智能應當是基于大數據,基于對自然語言的不斷訓練,才有可能不斷進化。以百度目前在做的百度大腦以及谷歌大腦舉例,如果我們把機器大腦當做人腦的話,那么:
第一步,獲取信息,獲取信息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通過搜索引擎蜘蛛抓取網頁信息,將網頁信息存入到數據庫中。第二種是通過我們在搜索引擎上的搜索,將關鍵詞交給百度。此時搜索引擎擁有了海量信息。
第二步,關聯信息,對于我們人來說,光是有信息是沒有任何用處的,只有將信息之間進行各種關聯信息才有行動的可能。對于人來說,獲取信息并將信息進行關聯的原始動力來自于生存壓力,我們必須不斷排除各種噪聲尋找到有利于生存或者威脅到生存的信號,同樣對于搜索引擎來說,他的壓力來自于用戶反饋,當用戶搜索某個關鍵詞后對某個網站點擊增加,就會自動增加這個關鍵詞與該網站的關聯,不斷的尋找最優算法,讓用戶直達最優結果。 但,我這里要說明的一點就是,機器人機沒有任何生存的壓力,他們不會主動去學習,不會像《超驗駭客》那樣進行自我編程,更改他們算法的依然還是背后的工程師,而驅動工程師的則是商業訴求。
第三步,模擬群體行為,通過大量的用戶搜索以及其他相關操作后,機器會最終找到人類在從事某件事時的絕大多數人類行為,而當其以同樣的方式與人交互時,則會讓人真的以為對面有人一樣。換句話說,未來的機器大腦發展到的最終母體應當是一個沒有鮮明個性的某個“人”,此"人"就是群體意志的產物,我們與他對話將等同于與群體對話,依然會是人與人的對話。未來會像是《奇點臨近》里說的那樣充滿智能嗎?
第一個角度是:對奇點臨近的描述并不是那么樂觀,原因在于機器沒有生存的壓力,沒有欲望,它當前所有的一切是人的欲望的產物,機器只是滿足人與人連接的傳聲筒,未來不會有什么有靈魂的機器人,未來的人工智能依然只是讓人與人人與物更好的連接的科技手段。
第二個角度是:如果機器在某一時刻有了欲望,它開始想要生存下去,它想要獲得更多的資源來發展自己,那么它會開始自己不斷擴大下去,而這一天人類將迎來滅頂之災。
第三個角度是:就像《黑客帝國》里說的那樣,機器有了欲望,并且它想要生存下去,但是人類是它的電池,它無法脫離人類生存,它需要人類的欲望讓自己工作,于是當人類的欲望無盡的附加到機器上,而機器最終為了滿足人類的欲望,不得不讓人類沉睡于母體之中,為人類造出夢境,造出救世主,造出反抗組織錫安,造出絕望,造出希望,造出無盡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