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換人當心成為一場災難
羅清啟表示,工業4.0、工業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的本質都不是用機器替代員工,而是通過互聯網改變企業的制造邏輯,由原先的大規模制造升級為個性化定制。從目前來看,大部分國內企業對智能制造的理解存在偏差,機器替代人僅是手段,絕非目的,盲目的為了降低人員成本而用機器換人,如操作不當可能給企業帶來一場災難。
從工業發展史來看,前三次工業革命追求的都是效率,通過機械化、電氣化和自動化的不斷升級提高供給量,這在短缺經濟時代是毋庸置疑的,但現在已進入過剩經濟時代,企業追求的不僅是效率,而是基于效率之上的準確率,即能夠為碎片化的用戶需求快速提供個性化的產品。“這就要求消費者的需求必須及時而準確地傳遞到企業,企業與用戶一起設計并制造產品。所以,工業4.0的本質不是制造問題,而是經營邏輯問題,智能設備是硬件,經營邏輯是軟件,如果軟件跟不上,硬件就是一堆廢銅爛鐵。”羅清啟說。
透明工廠揭開了體驗經濟序幕
在國內企業大規模推動機器換人之際,海爾最近發布了“透明工廠”項目,將工廠完全開放給全球消費者,引起了國內外輿論的廣泛關注。羅清啟認為互聯網最大的影響是消滅了距離,用戶的知情權和話語權被放大,企業與用戶信息不對稱的局面發生了逆轉。這就要求企業必須拆除圍墻,消除一切阻礙用戶與企業交流的鴻溝,讓用戶真正參與到企業的生產制造環節中。海爾“透明工廠”項目揭開了讓用戶全流程參與的序幕,透明工廠不再是一個物理場所,而成為一個網絡空間,產品制造工廠變成了用戶黏著的社區。
從未來的消費趨勢來看,用戶消費的不再是產品,而是一種體驗,這種體驗凝聚了用戶的靈感和感受,是在其他企業那里難以復制的。從這個層面來看,海爾開放互聯工廠第一次給了用戶充分的知情權和參與權,用戶的需求可以傳遞到企業中去,工廠的內涵和外延都被改變了,從物理狀態的“廠”變為網絡狀態下的“場”,前者對用戶是封閉的,而后者對用戶是開放的,這是為用戶提供差異化體驗的重要基礎,為全球制造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傳統制造型工廠將消失
在互聯網趨勢下,各行各業都在發生著顛覆性的變化,工廠的透明化是否代表著智能制造的一種發展趨勢?羅清啟認為未來工廠的最大變化是工廠的消失,這種消失并不是說工廠不存在了,而是說工廠成為另一種形態的存在——社區,用戶、分供方、企業自己都聚集在這一社區空間里共創共贏。未來不管是在工廠還是桌面上制造,沒有利益攸關方的參與是不行的。海爾“透明工廠”已經開始了由傳統工廠向社區轉型的進程。未來的工廠是一個以工廠為載體的社群,是企業與用戶共創共贏的生態圈。在這個開放的生態圈里,用戶是核心,從前端研發到后端營銷、從組織內到組織外,全球一流資源都為滿足用戶的需求展開創造。在這種形勢下,工廠和用戶真正融為一體,企業的中心任務不再是擴大生產力,而是要加強關系,誰能通過社群聚合最廣泛的用戶,誰就能獲得智能制造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