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制造大省和全球制造基地,廣東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近年迎來爆發式增長。一方面,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深度滲透到制造業的各環節,“機器換人”正有力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需求帶動產業,政策和資金等許多資源都在向機器人產業傾斜。
記者走訪發現,廣東機器人企業多數選擇從技術門檻相對較低的系統集成入手,目前已呈現出一派勃發態勢。不過,另一個尷尬的現實是,目前擁有核心競爭力的國產機器人企業并不多見。在幫助制造業轉型升級后,機器人產業自身如何轉型升級,將是一個新的命題。
機器人產業迎“風口”
“希望大家都來東莞買機器人。”東莞市市長袁寶成隔空喊話,“不要老是用外國的機器人換中國的人,還是多用中國的機器人換中國的人。”在廣東政府網11月30日的在線訪談,佛山、東莞和中山三市市長同場接受采訪時,同時打起自家的機器人的廣告。
在市場需求和政策推動的雙重風口中,珠三角地區的機器人產業迅速壯大。僅在東莞,機器人企業已從十幾家發展到超過兩百家,智能裝備企業也超過400家,今年產值預計將超過500億。據廣東省機器人協會統計,廣東省2014年工業機器人及相關智能裝備產值約300億元,其中工業機器人產值約100億元。在全國1000多家機器人企業當中,廣東就有300多家,占近1/3。這些企業以民營企業為主,主要集聚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等城市。
“廣東的機器人企業多得我名字都記不過來。”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伯基認為,制造業轉型升級催生巨大需求空間,機器人正滲透制造業各環節,帶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制造業快速增長。
另一方面,動作頻頻的政策引導,也是業界認為機器人產業“井噴”的原因。近年來,省市政策頻出,包括資金在內的許多資源都在迅速向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傾斜。這些政策多以財政引導為切入口,并結合市場化投入機制,對使用或研發機器人的企業形成直接補貼、貸款貼息、股權投資、風險補償等多元化扶持。從2014年起,深圳將連續7年,市財政每年安排5億元,設立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佛山對認定為國內、省內首臺(套)裝備產品的生產企業,分別一次性最高給予100萬元和50萬元獎勵,并設立方便企業采購機器人的“機器人超市”;東莞則提出設立專項資金,對銷售本土機械產品的貿易公司獎勵,最高達60萬元。
7月底出臺的《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5年)》提出,到2017年,智能裝備產業增加值達3000億元,機器人及相關配套產業產值達600億元;到2020年,這兩項指標分別達到4000億元和1000億元;到2025年,全省制造業全面進入智能化制造階段,基本建成制造強省。
如何突破研發瓶頸
在到處攻城略地的戰績中,廣東機器人企業大多難掩一個尷尬的現實:他們手中的機器人,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大都來自外國企業,真正屬于自己的,可能只剩下系統集成。這導致的問題是,利潤不高,沒有足以應對未來的生命力。
記者走訪多個機器人展會發現,大多數國產企業更愿意選擇從技術門檻相對較低的系統集成入手,原因是機器人生產技術復雜、投入大、周期長,尤其是占機器人生產成本比重最大的核心零部件,開發難度巨大。
李伯基認為,目前的市場秩序也仍不成熟,政策的鼓吹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市場的浮躁,導致當前國產機器人企業進入低端產品同質化競爭的尷尬境地。
“政府應該加強對國產企業研發的扶持,避免企業一哄而上,引導產業均衡發展。”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東莞市博實睿德信機器人股權投資中心總經理王家硯擔憂,目前全國工業機器人已明顯過熱,未來五年一定將出現一次大面積洗牌,甚至可能七八成企業會倒掉。
不過,仍有少數廣東企業通過堅持自主研發“活得很好”。廣州數控便是國產企業研發的“領跑者”。這家公司是目前國內少數幾家掌握機器人控制器、伺服驅動、伺服電機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擁有機器人系列化全自主開發能力的裝備制造企業。這家在機器人行業與“北新松”齊名的“南廣數”,已經先后成為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中央財辦主任劉鶴在廣東調研的重點企業。
2009年,涉足工業機器人領域不久的廣州數控成立了兩個研發團隊,一支團隊沿著國外的技術線路進行轉化,另外一支團隊則著力將廣州數控原有的“滾珠絲桿”技術應用在減速器上。研發進行到中段,企業發現國產技術線路性能更優、知識產權風險小,于是果斷停掉技術轉化的線路,朝著自主研發集中攻關。
“我們本身是做數控系統的,技術上跟做機器人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在自主研發方面有一些優勢。”李伯基說。
廣東省機器人協會執行會長任玉桐表示,除了自主研發,目前還有另兩種機器人“崛起”模式。一種是“吃掉同行”,通過資本收購整合的形式,迅速做大做強;另外一種是“改造自己再改造同行”,衍生自大型制造企業自身項目,比如格力在完成自身智能化改造的過程中,也逐步形成一個優秀的機器人企業,可幫助其它制造業企業進行機器人生產線改造。
另一方面,在工業機器人競爭激烈的當下,“避其鋒芒”不失為一種生存策略。任玉桐提到,醫療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領域方興未艾,國內外的發展差距還不大,或將成為機器人產業的下一個風口,國內尤其是廣東的機器人企業,不妨從這方面尋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