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系統集成商因為專注于機器人普及率高,且目前系統集成需求最大的汽車行業,通常與汽車廠商有長期合作關系,營收規模可以做到接近100億。以柯馬為例,其在中國的客戶也主要是汽車企業,不僅有外資汽車客戶,也包括長安、奇瑞和江淮等國內客戶。國內集成企業與國外同行相比較,發展時間較短,而且在汽車領域通常競爭不過國外集成商,因此,規模相對小很多。
國外大型系統集成商通常是在某種工藝里面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例如杜爾在汽車涂裝生產線集成方面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優勢。當然杜爾也拓展了系統集成以外的業務,比如清潔和過濾系統。
國內系統集成企業通常并不局限于某種工藝,但是主要專注于某個行業。只有集成能力最強的新松,可以跨出汽車行業拿到其它行業的很多訂單,當然新松除了系統集成業務,還有物流與倉儲成套設備和交通自動化系統等業務。在業務多元化方面,新松和杜爾類似。
然而,與國內本體廠商面對國外企業強大的競爭不同,國內系統集成商卻擁有本土的許多比較優勢,包括渠道優勢、價格優勢、工程師紅利等。
四大因素決定集成商規模小。系統集成項目是非標準化的,每個項目都不一樣,不能100%復制,所以比較難上規模。能上規模的一般都是可以復制的,比如研發一個產品,定型之后就很少改了,每個型號產品都一樣,通過生產和銷售就能大量復制上規模。而且由于需要墊資,集成商通常要考慮同時實施項目的數量及規模。
1.系統集成商是以人為核心的訂單型企業
系統集成商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才,其中,最為核心的是銷售人員、項目工程師和現場安裝調試人員,銷售人員負責拿訂單,項目工程師根據訂單要求進行方案設計,安裝調試人員到客戶現場進行安裝調試,并最終交付客戶使用。幾乎每個項目都是非標的,不能簡單復制上量。系統集成商實際是輕資產的訂單型工程服務商,核心資產是銷售人員、項目工程師和安裝調試人員,因此,系統集成商很難通過并購的方式擴張規模。
2.系統集成商需要墊資
系統集成的付款通常采用“3331”的方式,即圖紙通過審核后拿到30%,發貨后拿到30%,安裝調試完畢拿到30%,最后剩10%的質保金。按照這樣一個付款流程,系統集成商通常需要墊資。
一般來講集成商資金壓力不會太大,但是如果幾個項目同時進行,或者說單個項目金額太大,就會存在資金壓力,畢竟集成商很多業務也是外包,需要付給供應商貨款,有的外購件是要求貨到付款。3.行業細分越來越明顯
國內機器人系統集成商企業發展行業細分趨勢越來越明顯,諸如針對于物流、3C、汽車、金屬加工等細分行業的機器人集成商開始崛起。
4.集成商之間是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隨著企業自動化發展的趨勢,已經從單站式的改造向著單線、以及整個自動化廠的改造,所以一家企業或者兩家是不能夠完成應用企業的項目需求,所以合作將越來越重要。
5.產業整合機器人系統集成商將首當其沖
機器人產業的整合從2014年已經開始,一些有技術,有實力的集成商將成為上市公司的標的,當然也有部分集成商在此次整合中將淘汰出局。系統集成商的過度競爭,導致整個行業正面臨著洗牌和整合。規模較小的系統集成企業根本無法與大企業面對面競爭。
到2020年國內機器人系統集成市場將達2000億元,但核心技術薄弱、人才缺失、應用領域單一等問題卻是制約國內機器人市場爆發的重要因素。此外,盡管國內系統集成商擁有許多優勢,包括渠道優勢、價格優勢、工程師紅利等,但似乎終覺無法逃脫系統集成商“天生”規模小的怪圈。起碼現階段國內集成商規模都不大,1個億以下的企業占大部分,能做到5個億的就是行業的佼佼者,10個億以上的全國范圍屈指可數。
在這種行業大背景下,大量系統集成商日子也越來越難過。很多系統集成商急需轉型,尋找新出路。很多系統集成商已經開始將主機與應用相結合,縱向整合產業鏈,并去掉成本較高的整機廠環節,成為集產業鏈上下游為一體的機器人生產及解決方案提供廠商。這樣就改變原來只單一給客戶提供機器人應用解決方案的商業模式,變成依托行業優勢將主機與應用相結合的創新模式。這是目前多數集成商選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