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絕大多數“中國制造”一樣,恒力集團1994年蹣跚起步時,還只是江蘇吳江盛澤鎮上眾多普通紡織工廠中的一個。然而經過21年的發展,恒力集團已經發展成為多元化國際型企業,擁有全球單體產能最大的PTA工廠、全球最大的超亮光絲和工業絲生產基地以及全球最大的織造企業。
“我們要做高端,立足中國,面向全球,創世界一流。”恒力集團董事長、總裁陳建華胸有成竹地規劃著企業發展的同時,正著手智能制造,把恒力集團帶向一個新的高度,走進“機器人的世界”。
大手筆 智能制造實現“機器換人”
在恒力(南通)紡織新材料產業園長絲生產車間里,14個機器人24小時揮舞著“雙臂”,將一排排“絲餅”整齊而飛快地轉動。車間工人小唐,面對機器前的顯示屏,檢查著每錠絲餅的信息、狀態以及最終質量是否合格。10年前,小唐從河南一所高職院校畢業后,來到了恒力的紡織車間。“剛來的時候,一天大概要摞1000多個絲餅。”小唐告訴記者,1000個絲餅總重量超過7噸。經過幾年的磨合,過去摞絲餅的工作現在都交給了機器人,而小唐只要來回巡邏,檢查就行。
三年前,恒力集團開始了智能工廠的改造。“機器人,不是買來就能夠用的。做這一項工作,還是要通過針對行業特點進行技術研發。因為行業的不同,機器人應用存在40%到50%的差異。”恒力集團化纖研發部部長金管范告訴記者,3年來,車間里的大部分機器人都經歷了再開發。
一臺智能化自動包裝機器人,能頂上數個工人。恒力集團近年來引進的全自動包裝生產線,至少提升了60%的工作效率。“投入還是很值得的,大概三四年就可以收回成本。”陳建華透露,為了把車間“打造成機器人的世界”,恒力先后投入了6億元,推動傳統產業發展邁向高端。不惜重金打造機器人的世界,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的同時,更顯示了恒力打造百年企業的態度與決心。
大格局 轉型升級“重塑角色”
1994年一人操作一臺機器,每小時產布24米;如今一人可以操作50臺機器,每小時產布量接近450米。20多年來,恒力集團已經從27人的江南小廠,成長為全球最大的超亮光絲和高檔工業絲生產基地。這種脫胎換骨式巨變,憑借的是一股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恒久動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迅速向實體經濟蔓延,尤其是化纖行業遇到了原材料價格波動幅度大、產品市場需求萎縮等困難。面對低迷的經濟環境,陳建華大膽決策:“這正是采購設備更新換代的大好時機,年產20萬噸工業絲項目,設備正常需要投資20億元,而當時只需投資12.8億元。”2010年1月,恒力化纖年產20萬噸工業絲項目成功開車。由于這一項目采用世界最先進的生產工藝和設備,使恒力一舉取代德國企業成為全球最大的滌綸工業絲生產企業。
陳建華認為,紡織產業早已不再是傳統概念上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能再回到原來依托土地、環境和人口等資源的粗放式發展模式上。面對新挑戰,要想盈利,只有“重塑在產業鏈中的角色”,在創新上下功夫,在市場上向高精尖要效益,加快轉型升級。恒力集團在科研上從來不吝嗇。除了進行智能工廠建設,還引進國內高級技術管理人才,并重金聘請國外研發機構的技術專家。目前,恒力5500多名技術人員,與來自德國、日本、韓國等地的100多名資深專家,共同組建了國際研發團隊。如今,依托“恒力國際研發中心”和“恒力產學研基地”,恒力不僅實現了產品向中高端的攀升,更步入了差異化發展的特色之路。
“隨著時代的發展,恒力只有不斷重塑在產業鏈中的角色,才能實現更大發展。”走在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路上,陳建華對未來滿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