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擁有130萬員工的鴻海集團宣布未來計劃縮減員工,引起軒然大波。鴻海集團發言人胡國輝在該報導中坦承,鴻海內部已擬定計劃,逐步減少員工人數,但具體進程,“還看我們引進機械人和制程自動化有多順利。”戴家鵬說到,他是鴻海自有品牌端看“Foxbot”的幕后操刀者;鴻超準自動化機器人事業處負責人、鴻富錦精密工業副總經理。
他接受專訪時揭露一個驚人事實──外界一直無法一探究竟的鴻海機器人事業,竟然已成氣候。鴻海的機器人生產中心──山西晉城廠,已成為中國最大機器人制造基地,甚至比歐洲大廠艾波比的上海廠規模還大。“我們一年有至少上萬臺機器人的產出量,”戴家鵬傲然的說。進入鴻海深圳龍華廠區,參訪過去從未對媒體公開的機器人研發中心。這是在龍華廠區最深處的一個老舊鐵皮工廠。過去鴻海集團第一個計算機機殼的沖壓廠,郭臺銘在中國發達的根,現在成為“Foxbot”的誕生地,數十臺蒂芬妮藍的機械手機,快速揮舞測試中。廠房內產線冷清,只有操作員用計算機按鈕控制Foxbot。機器手臂前端夾起狀似iPad的背殼,放在另一臺機器手臂打磨。Foxbot的心臟,控制器的軸卡,是臺灣工研院的技術。
Foxbot最早2005年開始醞釀,那時鴻海開始走向自動化來完成日益精密制造工序。當時鴻海網絡連接產品事業群(現FIT)主管盧松青(現任鴻海集團副總裁),考慮用機器人來提供制造效益。他成立了項目,找戴家鵬一起研究。眼看自家有研發的能力,郭臺銘來年就在內部明確指示,要發展機器人事業,還成立了鴻超準機器人事業處。從早期的深圳一號,到目前“富士康機器人家族”發展出約17款,用在機器加工、沖壓、壓鑄、噴涂、拋光打磨、焊接、組裝、包裝、檢測等不同的制程領域。在臺北、山西晉城、深圳三地都有研發中心。“鴻海自己廠內就是實驗場,”一名機械設備業者說。原本鴻海廠內使用大廠如KUKA的產品,購買整套解決方案很昂貴。如果自制機器人比例提高,可省掉包括維修在內大筆費用。“更重要的,鴻海等組裝廠、芯片廠,生產線都不想委外,怕泄漏生產及產品訊息,”這名鴻海供應鏈業者坦言。
富士康昆山廠區6萬個飯碗被機器人搶走
近幾年來,富士康科技集團作為全球最大電子產業制造商,在“關燈工廠”、“機器換人”的建設方面取得巨大進展。作為富士康在大陸第二著陸點的昆山廠區,其員工從最多時的11萬人縮減至5萬多人。
在富士康“工業4.0”自動化智能生產線,其中的一個生產流程中,15臺設備在3名工人的看護下,一天就可以生產130萬件中間產品,完全顛覆了以往幾百名工人,在同一條生產線上接力作業的印象。在生產連接線接頭的熱熔焊接廠房,機械手臂在昏暗環境下,取代人力處理精密零件的二次成型作業。免開燈不只省電,每條產線每個班僅需1人照顧機器,12小時的產量就可突破2萬件。在“關燈車間”記者看到,由于設備自動化程度很高,廠房燈光絕大多數處于關閉狀態,廠區內有少量工作人員。廠房屋頂鋪設著6兆瓦的太陽能電池板,為燈光系統提供電能。在傳統連接器零件廠房,生產制程運用工業4.0物聯網進行管控。
據企業統計,自2010年至今富士康投入3億元對昆山廠區車間進行自動化改造,采用自主研發機械手臂2000余臺。
游象富表示,當下制造業面臨諸多困難,但富士康不會放棄制造業,自動化是未來制造企業改善現狀、提檔升級的必然走向。
富士康預讓機器人組裝iphone
2006年之前,鴻海所有的拋光打磨,都由人工完成。當時打磨車間灰蒙蒙一片,產線工人的臉,都黑呼呼的。兩年后鴻海做出打磨機器人。“算是蠻大的一個里程碑,”戴家鵬說。當年的工安事件也加速鴻海自動化的腳步。目前,鴻海光是拋光打磨機器人產量,一年超過一萬臺,比和碩旗下的鎧勝、手機機殼大廠綠點數量多。未來,讓機器人整合更多功能,能優化產線的整合性系統機人(systemintegratedrobot),也是鴻海的研發重點。外界最好奇,鴻海何時準備讓機器人上場組裝iPhone?“目標有,誘因也有。我們只能說,努力作,”戴家鵬很低調。智能手機精密度愈來愈高,功能增加體積卻不能變大,另外,汽車五年換一個版本,3C半年就汰換,一款新車前制半年,3C卻一個月就要搞定,等于接單完產線就同步規劃好,步調差很多。目前雖離郭臺銘喊的“百萬機器人”仍有一段距離,但鴻海機器人研發只能一直往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