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斥資8億元,完成對唐山開誠電控設備集團有限公司80%股權的收購,成為近年來我國機器人產業涉及資金規模最大的股權并購案例之一。
一家是我國重型裝備制造的領軍企業,一家是我省機器人產業的優勢企業,兩者的聯合意味著什么,又能給我省機器人產業發展帶來什么?
1月20日,在唐山市高新技術開發區,記者發現,唐山開誠已經掛出了新招牌——中信重工唐山開誠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該公司黨委書記兼副董事長周瑞華告訴記者,這家剛剛誕生不久的企業已明確了目標:打造中國最具競爭力的智能裝備領軍企業。
特種機器人“叫好不叫座”,亟待突破“成長的煩惱”
“我們是目前國內唯一取得煤礦安全生產和救援用機器人系列產品生產資質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在開誠的產品展廳,指著眼前在模擬煤礦環境中靈巧運行的履帶式機器人,中信重工唐山開誠董事長許開誠告訴記者,在與中信重工合作之前,唐山開誠已在特種機器人領域耕耘了8年,成為國內唯一一家掌握核心技術的特種機器人企業。
但出人意料的是,手握核心技術的唐山開誠卻并未成為真正的贏家,反而在實現產業化的道路上步履蹣跚。資料顯示,2014年,唐山開誠僅賣出了一臺機器人,多年的技術積累并未給企業帶來真金白銀。
“特種機器人是一個新興行業,門檻很高,在提升產品實用性、實現產品系列化、市場開拓等方面,作為一家土生土長的唐山企業,唐山開誠的局限性都很明顯。”許開誠說,如果不能突破產業化的瓶頸,打通市場的“最后一公里”,唐山開誠的特種機器人將很難擺脫“叫好不叫座”的局面,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
牽手中信重工,成為唐山開誠突破產業化瓶頸的重要一步。
“中信重工是重型裝備制造領域的‘國家隊’,重組后,開誠成為中信重工的控股子公司,站在了一個更高的平臺上。”周瑞華說。
中信重工的主要產品集中在冶金、礦山、建材、軍工等機械裝備領域,這些行業也是應用特種機器人的重點領域。“牽手中信重工,將為開誠帶來寶貴的潛在市場資源。”周瑞華介紹。同時,作為冶金、礦山等領域的裝備制造商,中信重工更了解這些行業的個性需求,在提升產品實用性上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信重工擁有令人艷羨的研發實力。2015年,中信重工累計有3個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旗下的技術研發中心在不久前被工信部認定為全國34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之一,和中科院等科研院所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這對于提升開誠的技術研發實力、進一步完善創新體系將具有重要意義。”周瑞華說。
此外,作為一家擁有60年歷史的央企,中信重工的管理水平、融資能力、品牌影響力,都將帶動唐山開誠躍上新臺階。出于實現機器人產業化的長遠考慮,唐山開誠沒有計較股權比例上的得失,最終以出讓80%的股權為代價,達成了與中信重工的合作。
中信重工跨界機器人產業,有望催生智能裝備領軍企業
1月21日,在中信重工唐山開誠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機器人生產車間,周瑞華告訴記者,中信重工已投入資金,對現有生產線進行改造,以提升裝備水平和生產能力。
在完成對唐山開誠的資產重組后,中信重工隨即公布了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目標——2016年銷售2000臺機器人,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2017年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3年內打造中國最具競爭力的智能裝備領軍企業。
對唐山開誠的老職工來講,這在以前幾乎是個想都不敢想的目標。這一目標的出臺,迅速在行業內引起了震動。
“唐山開誠將是我們布局智能制造產業的重要支撐。”中信重工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受市場沖擊,我國部分重型裝備制造企業陷入虧損的泥潭,中信重工盡管連年保持盈利,但結構調整的壓力越來越大。
為應對市場挑戰,中信重工謀劃戰略轉型,加快實現由機械重工制造向電子控制、智能制造轉變。收購唐山開誠80%股權,成為中信重工布局智能制造產業的重要一步,也成為中信重工加強與優勢民企合作、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次嘗試。
“重組唐山開誠,我們將力爭發揮乘法效應。”周瑞華表示,中信重工將發揮品牌、資源、技術優勢,助推開誠突破產業化瓶頸。
按照規劃,中信重工唐山開誠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將進一步完善研發體系、提升研發實力,一方面加強與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等重點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引進高端人才的力度。同時加快完善特種機器人產品結構,將產品覆蓋范圍從煤礦領域延伸到冶金、建材、消防、水下等領域,以形成產品集群優勢。此外,中信重工唐山開誠將實施“走出去”戰略,建立新的機器人研發、生產基地。
“雙方的攜手取得了良好開局。”周瑞華介紹,在掛牌后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中信重工唐山開誠已研發出消防機器人等多款市場前景非常看好的新產品,產品銷售也打破了持續多年的低迷。自掛牌以來,來開誠考察的客戶絡繹不絕,特種機器人實現銷售收入超過了過去3年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