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這些天,不少省份正在召開“兩會”,智能制造成為熱點,至少有17個省區市,都提出智能制造的相關布局。其中,機器人產業、互聯網+、新能源汽車等高端制造業更是搶手貨。這意味著,十三五的開局年,我國制造業版圖將有新變化。
中西部省份向新三高行業發展
湖北:2025年進入全國制造強省第一方陣創新有人才優勢
第一站,先看湖北。《中國制造2025湖北行動綱要》提出,到2020年,湖北制造業總量進入全國前6位,2025年進入全國制造強省第一方陣。
湖北省經信委主任歐陽萬坤認為:由制造大省邁向制造強省,湖北的著力點就是立足于區域優勢,依托企業產業聯盟來創新。
歐陽萬坤:建設一個區域領先、全國一流的制造業創新中心,是企業牽頭的、依托產業聯盟的、產業目標又十分明確的,這么一個協同的、網絡的創新平臺。
創新能力正是湖北的“金剛鉆”。武漢是全國四大集成電路產業基地之一,承擔著制造“中國芯”的國家使命。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是關鍵。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孫久文:湖北的大學生人數、高校數量和科技研發能力,在全國都是名列前茅的。目前國內有3個國家級創新核心區,其中一個就是武漢的東湖。因此,湖北在發展制造業時,會盡可能選擇科技含量高、制造水平高、附加價值高的產業來發展。
安徽:制定標準培育知名品牌
制造業要向“微笑曲線”兩端提升,向高附加值鏈條進軍,除了像湖北這樣一手抓研發創新,另一手還要抓品牌運作。
同為中部省份的安徽,就在《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中明確提出了質量品牌建設,希望打造一批具有較高質量競爭力的優秀企業,培育一大批附加值高、美譽度好的知名品牌。
通過持續的質量品牌提升行動,安徽華菱電纜就已經嘗到了質量品牌建設的甜頭,因為電纜產品性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搶到了高鐵每年1億元的大單,營收年增長率達到兩位數。安徽省質監局副局長高宗宏說:質監部門制定質量標準、發展戰略,督促當地企業實現標準化生產,骨干企業實現了與國際標準的無縫對接。
高宗宏:從政府、企業、社會三個方面一起著力推進質量品牌升級工程,比如:省政府質量獎、安徽名牌、著名商標、老字號的培育,創建一批國家級的質量品牌。
重慶:政府搭臺改善制造業的微觀環境
再來看重慶。先說一組數據,2015年重慶經濟增速11%,領跑全國;近6年來,重慶進出口貿易增加了10倍,吸收外商直接投資1000億元,世界500強有247家進入重慶;全球三分之一的筆記本電腦,是重慶生產的。
一個地處中國內陸的老工業城市,面對著當前彌漫全球的經濟寒潮,顯示出自身在制造業領域的勃勃生機,重慶的做法有什么獨特之處?
改善制造業的微觀環境,政府努力創造條件。重慶率先開通了由內地經過新疆直達歐洲的聯檢、聯運列車——“渝新歐”貨運列車。孫久文說,正是“渝新歐”貨運列車,改變了重慶的傳統劣勢。
孫久文:重慶離海洋比較遠,產品的出口,在運輸成本上就處于劣勢。自從開通了渝新歐”貨運列車,從重慶到歐洲貿易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促進了制造業向重慶聚集。
同時,重慶市還緊緊抓住了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長江經濟帶戰略的重大發展機遇,開設了國內第一個離岸金融結算賬戶。
政府主動搭臺,結合明顯的交通樞紐優勢,對接重慶與發達國家成熟活躍的消費市場,給工業制造業帶來最基礎的市場動力。
智能制造大布局啟動
制造業強,則區域興,在今年的地方兩會中,產業體系的更新、產業布局的變革、產業目標的變化,都頻繁體現。我們今天選擇的湖北、安徽、重慶,都是中西部省市,從被動承接東部和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到主動布局制造業轉型升級,預示著地方對工業的認識已經改變。這一輪全國智能制造大布局,地方政府和企業將怎么走,能否結合當地的特色和優勢,將是經濟轉型重要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