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金融時報》2月5日報道,在世界其他地方,未來——從玩伴、無人駕駛出租車到交易算法以及手持電棒的機器人巡警——被認為前景極其復雜,風險與回報并存。經濟效益與危險很難計算,倫理辯論還沒有開始。例如,我們不知道多久以后能夠出現一款人們可以放心地讓它照顧兒童或老人的Pepper(由日本科技與電信集團軟銀出品,臺灣富士康負責裝配的可愛類人型機器人)。
而在日本,由于人口萎縮而且國民反對外來移民,這些擔憂被拋到了一邊。日本最精明的商業大腦之一、軟銀創始人孫正義打造的Pepper,在政治高層擁有知音。
去年5月,安倍在日本機器人革命行動委員會成立大會上發表講話。該委員會得到公共和私營部門的支持,負責推動一項計劃,在工業部門推廣智能機器人的應用,同時將機器人的銷售額擴大三倍。安倍表示,日本企業必須“把機器人的應用從大型工廠拓展到我們經濟和社會的每個角落”。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此番振臂高呼是有道理的。在人口出生率低、65歲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四分之一的日本,照管兒童的資源有限,而且勞動人口正在萎縮,這使得利用不需食物、不用支付養老金的機械勞動力的想法明顯具有吸引力。
但這種一股腦兒的熱情之中也蘊含著危險:Pepper 、Asimo、Cyberdyne公司生產的外骨骼套裝、長崎附近一家由機器人提供服務的酒店的機器人迎賓員以及上百種別的巧妙創新,使得日本推遲了一場圍繞外來移民的日益迫切的討論。安倍已承諾為婦女提供更好的職業前景,并縮減每年因照顧老人而離開工作崗位的10萬勞動力(包括男性和女性)。向新工人開放邊界只是被看作一種勉強且無法令人信服的解決方案。
日本同樣不愿利用移民來阻止本國人口數量下滑。從現在到2060年,日本勞動力數量預計將減少50%。在去年一次采訪中,日本內閣女性活躍大臣有村治子將移民問題比作“潘多拉魔盒”,稱最好不要打開。
日本經常將機器人的光明前景與很快將成為壓倒性的老年人護理需求聯系起來,這并非巧合。安倍關于推廣機器人的呼吁包含了一種不那么隱晦的請求——呼吁日本工程師們盡快行動起來,在政府被迫容許岌岌可危的赤字由外國人來填補之前生產出大量護理機器人。

資料圖片:9月28日,美國紐約,天體物理學家奈爾·德葛拉司·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在“克林頓全球倡議”年會上與人形機器人Pepper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