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對服務機器人來講是不平凡的一年,我的親身感受是,從上半年市場中的幾家已經跑出來的公司,到后半年市場上的產品雨后春筍般的出現,上游供應商接到的訂單越來越多,世界機器人大會的火熱召開,等等這些都向我們表明:服務機器人產業很火。
但回頭看看,后半年公開獲得了投資的機器人公司數量其實并不多,為什么公司出來這么多,但融資數量卻不怎么增長呢。仔細研究思考,我總結成一句話:產業鏈發展尚不成熟。
市場上的機器人公司按照所滿足的需求分為幾類:
1、原有需求升級:如玩具和幼兒教育機器人,掃地機器人。為玩具增加人工智能的一些內容上去,如語音對話等,幼兒教育比玩具增加的內容稍微多一些,有聲讀物等附加其中,掃地機器人則是在吸塵器的原理上增加了自主的路徑蔽障算法。簡單的講,就是讓玩具變得智能可互動,對早教機進行升級,讓吸塵器可以自己棟。這類的產品有個很大的好處,市場是已經存在的,對市場的教育成本低。
2、現有需求滿足:這類型多為以前在機器人發展不好的情況下難以解決,或有一定的宏觀經濟背景。如現在比較多見的送餐機器人,送貨機器人,都屬于在用工高成本不斷增高的情況下孕育而出,倉儲物流類機器人,則是在數字化倉庫大背景下對整體運營效率提升需求的滿足,還有如逐漸出現的定位養老看護,物品運送,安防方向的機器人。此類產品的特點是:采購者的考慮多是在成本角度,而且客戶多面向企業。
3、未知需求探索:這類型的機器人以一種之前未存在的狀態出現。如情感類機器人,以美國的Jibo為例子,此類以家庭管家角度切入市場的機器人。此類機器人的特點是:現階段的需求并不強烈,市場教育工作非常大。
針對不同的分類,再稍微深入的探討一下:
目前所有機器人分類中,賣的最好的要算掃地機器人了,就是三種分類中的第一類。但采訪過一些用戶我們就會發現,大家對掃地機器人的期望還是很高的,但是其智能程度還不夠好,甚至有的用戶最后就把掃地機放在角落里不再啟動了。問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目前全球表現最好的掃地機器人如irobot,neato等,價格很高。價格高的原因是其機器人使用視覺或激光做了slam,通過規劃的方式來掃,使得機器人能規劃路徑,做好覆蓋。這體現了一個“不好用”,而不好用的原因也是核心傳感器比較貴,這主要是說激光傳感器。
再說說一直想做B端服務的機器人,其最大的問題還是解決定位導航。定位導航的方法很多。簡單且比較成熟的磁軌,成本隨低,但是鋪設麻煩;或者是利用wifi,藍牙,uwb等的定位,其信號容易衰減,精度差;再或者是視覺,長距離高像素處理就變慢;亦或是激光,現在二維激光多,成本還高。總的來講,在工場這類特殊的環境外,沒有較好的解決方案。不是效果不好,就是成本太高。
最后說說擁有語音交互能力的機器人。感謝科大訊飛等幾家公司的不斷努力,使得語音識別的準確率不斷的提升,但是在語義分析上,尚無很好的體驗,號稱對話可以超過20層的微軟小冰,如果你圍著一個問題往深入的問,3句之后回答已經很難滿意,百度的度秘也如此。更不必說想要圍繞生活對話的場景把語義做好有多難。運用在機器人上,更是體驗不足夠好。
幾種不同的分類,其在發展方向和技術積累,以及市場拓展上是不一樣的,此處不展開討論。但無論哪一類,ToC的還是ToB的,都脫離不了消費者的2個關鍵詞“不好用”,”貴”。而這也是產業不成熟的體現。我們繼續分析解決上述2個主要的問題,不僅是要用心做,也受制于技術。我把機器人按照所需技術劃分成一個金字塔:最底層技術,是構建整個機器人的核心關鍵。正如我們上面所描述的那樣,現在機器人產業的問題是:底層最核心的技術還未很好的普及,受限于其技術難度,或其傳感器很貴。
同時我們也能看到的是,國內已經有很多有能力的廠商在著手解決這些問題了,如二維激光傳感器,國內頗有幾家公司,把國外一個上萬的價格降到了2000+。在人工智能方向上,市場里的玩家抓住核心問題,不斷進步,同時,圖像識別等人工智能算法的發展,也為機器人在功能上的拓展帶來了可能性。如果我們仔細留意,資本現在基本是圍繞著機器人產業上游,最重要的核心技術在布局。投資的機器人單品公司,也多是看重其在技術上有積累。如果公司是東拼西湊,除了外觀哪塊都不是自己做的,像當年做功能機那樣做機器人,就要面臨嚴峻的考驗了。
相關閱讀:
關于機器人的報道越來越多,就連2016央視春晚也開始用機器人制造看點。機器人闖進人們的生產生活,似乎不再是科幻電影里才有的場景。不過,擔心機器人影響人類整體生存,還為時過早,畢竟當下的機器人還只是機器,不說別的,就連機器人的質量都成問題。
現實是,機器人概念很火,產業卻是慢熱,在中國市場更是有點涼。別看一些企業早就開始喊用機器人代替人工,其實“代替”的部分很少,更多的是在炒作。另外,考慮到國內人口紅利不再、勞動力成本上漲的背景,企業“代替”之舉也多有被迫的成分。富士康的百萬機器人計劃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看清了上述現實,下面的數據也就不難理解了:在去年國內109億元的機器人市場中,國外機器人的份額高達85%,產值達到92.5億元,而國產機器人的份額僅為15%,產值約為16.4億元。
當然,也有真心想好好干的機器人企業,但受限于專利少、核心專利缺失的現實,這些企業常常陷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目前,機器人的核心技術還是把持在瑞典的ABB、德國的庫卡、日本的發那科和安川電機等國外機器人企業手中。從專利數據看,國內機器人企業專利數在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專利總量中只是個零頭。除此之外,工業機器人領域還存在嚴重的產學研脫離問題。現在高校工業機器人研發成果不少,卻缺乏市場化途徑,很多幾十年的研究成果到最后都沉寂在實驗室中。
正因為如此,國內機器人生產制造中許多核心部件需要依賴進口。這種處處受制于人的現狀,使得國產機器人企業根本無法與國際機器人大鱷抗爭,在市場中處于被動地位。更大的問題是,在被動的情況下,國內機器人企業為生存不得不走上國產手機企業走過的老路:先買設計方案,再從國外購買處理器、減速器、感應裝置等各種核心配件與執行零部件,然后交付工廠組裝。這種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機器人進入市場之后只能拼價格,而最終拼出來的結果,就是半成品垃圾產品泛濫。從社會層面來說,隨著后工業時代的到來,沒有科技打磨沉淀的垃圾半成品無疑也是對資源的消耗,失敗的風險也漸隱其中。
春晚機器人“阿爾法”創始人周劍曾對媒體說:“中國的機器人產業說起來很火,卻都是虛火,機器人行業本身需要相當深厚的技術積累與沉淀。這里面90%的企業都不會長久。”這話并非危言聳聽。事實上,當一個門檻極高的產業開始遍地開花,往往意味著沖動性的投資過熱與產業的失敗危機浮現。
顯然,要避免危機,機器人產業必須去虛火。怎樣去?進行供給側改革,提高供給質量。從細分市場突破,是一條可行的路徑。比如,巨輪智能從輪胎模具領域,轉戰輪胎行業的自動化,取得初步成果;綠的諧波公司專注做機器人減速器,占據了該市場的半壁江山。在把握細分市場的同時,一定要堅持技術創新、產業鏈創新,形成差異化優勢。有了優勢,就有市場,這個市場就能培養出跟國際巨頭比肩的大企業,由這樣的企業引領,中國機器人走上世界舞臺,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