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有4000多家在冊機器人企業。但是機器人行業存在較高風險,見效周期長。國內絕大多數的機器人公司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不足以支撐高估值,市場融資較難。除了國家財政投入,國內主要是私募資金在投資機器人產業。最近一段時間,類似于《機器人會搶走你的工作》這樣抓人眼球的標題頻頻見諸于各大媒體。機器已經給制藥行業帶來了革命,還取代了售貨員的工作。而根據咨詢公司德勤的測算,它們有可能在2030年代搶走1100萬人的飯碗。
支持機器人發展的人始終在強調由此節約的各種成本以及生產力的提升。反對者則擔心,機器人的快速發展可能會導致世界經濟陷入困境。與此同時,資產管理者則將機器人和自動化視作10年來最好的投資機會。瑞士Pictet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著1035億歐元資產,該公司預計,今后10年,全球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速度將達到世界經濟增速的4倍。該公司去年10月發起了Pictet-Robotics共同基金,體量達到5億美元。
“通過關注這一主題,我們可以獲得更快的增長速度,回報也將高于關注歐洲市場的傳統基金。”Pictet-Robotics聯席基金經理彼得·靈金(Peter Lingen)說。
該基金的最大持股對象遍布科技、醫藥和工業企業。其中也包括谷歌(微博)母公司Alphabet和Surgical,前者正在開發無人駕駛汽車,后者專門設計和生產手術機器人系統。工業集團Roper Technologies同樣是該公司的10大持股對象之一。另外一個著眼于機器人趨勢的是ETF Securities,這家英國ETF提供商的產品可以在股票市場交易,通常追蹤某個指數,為投資者提供了成本更低的投資渠道。ETF Securities 2014年發起了歐洲首個全球機器人ETF基金Robo-Stox。這只基金追蹤的指數涵蓋了全球機器人和自動化產業的79家公司。ETF Securities對機器人的定義是:一種可以取代人類,并通過自動化實現大規模生產的機器。
ETV Securities Canvas平臺聯席主管霍維·李(Howie Li)認為,多數增長都將來自于新興市場企業對機器人的采購。據行業組織IFR World Robotics估計,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年度供應量正在以超過15%的年均速度增長。“新興市場正在購買機器人。”霍維·李說,“印度尼西亞和中國臺灣都在為生產線大舉采購機器人。”然而,最大的增長動力可能來自中國大陸,那里的機器人數量相對較少,機械化程度較低。ETF Securities估計,全球工廠車間的機器人配置比率為每1萬名員工配備66臺機器人,但中國的數字僅為30臺。
“我們預計中國的機器人密度將會后來居上。那里仍然有很多手工勞動力,但隨著工資上漲,機器人將會逐漸增加。”霍維·李說。但并非所有人都認為機器人基金是最好的投資渠道。英國資產管理公司Tilney Bestinvest投資戰略總監本·賽格-斯科特(Ben Seager-Scott)認為,所有準備投資小眾領域的人必須考慮投資前景。“這類渠道的挑戰之一在于,它們往往受到有吸引力的故事推動,例如‘機器人崛起’。但投資者應當多加小心,必須考慮估值等基本指標。”他說。“人們很容易被故事吸引進來,但卻發現估值已經虛高。你需要確保故事的確能夠變成真正的投資前景。”
投資平臺Hargreaves Lansdown被動投資經理亞當·萊爾德(Adam Laird)補充道:“我感覺投資者應當把眼光放寬一點,不能僅僅關注細分市場本身。通過關注更寬泛的技術和行業投資領域,而不是嚴格遵守這種投資主題,往往都可以獲得更好的回報。通過這種方式,便可更好地分散風險。機器人基金和ETF的表現不算太出眾。根據投資數據公司晨星的統計,今年以來,Pictet的基金凈值下跌7.1%,而ETF Securities的產品凈值也下跌7.8%。
靈金承認,Pictet-Robotics基金有些開局不利,因為它所涉及的中國市場和科技領域都在最近的股市動蕩中遭受重創。但他認為,這一領域的長期增長潛力巨大。“兩年前,我們都在嘲笑無人駕駛汽車,但它現在幾乎已經實現。”他說。Pictet主題投資專家瑪麗-勞拉·紹菲爾伯格(Marie-Laure Schaufelberger)補充道:“現在還處在發展初期,今后5到7年,我們預計這只基金將會有上佳表現。”(長歌)
觀點:大家還是那套老舊思維,總是想著賣產品。在市場多持懷疑、觀望,甚至不看好的態度時,機器人企業應該主動將賣產品變為賣服務,比如將機器人產品免費給客戶使用,只按小時或工作量收費,以這樣的方式培育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