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10日,李世石與谷歌圍棋AlphaGo人機五局大戰第二局開戰,繼昨天李世石執黑中盤第186手認輸后,李世石在今天的比賽中執白再次不敵AlphaGo,目前李世石大比分0-2落后。在看到AlphaGo第37手時,棋圣聶衛平也發朋友圈感慨道:“向機器人的肩沖脫帽致敬。”
比賽采用5局3勝制,最終比賽獲勝方將獲得獎金100萬美元。李世石在本輪戰敗后,只有剩下3局全部獲勝才能以3:2總比分戰勝AlphaGo,而AlphaGo下一局只需獲勝即可宣布戰勝李世石。因此,3月12日(本周六)的比賽將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無論戰果如何,是否存在提前勝利的情況,雙方都將賽完剩余全部比賽。剩余3場比賽將分別在3月12日(周六)、13日(周日)、15日 (周二)的北京時間中午12點進行。
本輪比賽由韓國棋手徐奉洙幫助谷歌AlphaGo落子,昨天負責落子的是AlphaGo論文作者之一黃士杰.在今天的比賽中,雙方互換黑白子,AlphaGo執黑對戰李世石。李世石今天明顯調整了部署,下得比較平穩。AlphaGo黑棋在開局形成中國流布局.在比賽中盤,白棋下出一步罕見的尖沖,令圍棋專家不解。李世石也被這一手驚到,陷入“長考”。李世石在應對AlphaGo這一步時花費了十多分鐘的時間。
AlphaGo下法很積極,一直在四處求戰,李世石一直在避戰。雙方戰斗進入膠著狀態。
最終在比賽進行到四個半小時后,211手AlphaGo執黑中盤勝,李世石宣布認輸。
人類對人工智能的擔憂昨日AlphaGo在戰勝李世石,引發了大眾對人工智能威脅人類的擔憂。諸如特斯拉CEO馬斯克、理論物理學家霍金等科技界的名人都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持消極態度。
而DeepMind(AlphaGo的研究公司)創始人哈薩比斯說:公眾對人工智能的警示掩蓋了人工智能帶來的幫助。距離人腦水平的人工智能仍然相當遙遠,可能還需要幾十年。在前天的賽前發布會上,谷歌董事長施密特表示,輸贏都是人類的勝利。因為正是人類的努力才讓人工智能有了現在的突破。 圍棋棋盤橫豎各有19條線,共有361個落子點,雙方交替落子,這意味著圍棋總共可能有10^171(1后面有171個零)種可能性。而宇宙中的原子總數是10^80(1后面80個零),即使窮盡整個宇宙的物質也不能存下圍棋的所有可能性.
AlphaGo在與人的對弈中用了“兩個大腦”來解決問題:“決策網絡”和“值網絡”。通俗來說就是,一個大腦用來決策當前應該如何落子,另一個大腦來預測比賽最終的勝利方。與此同時,AlphaGo也自行研究新戰略,在它的神經網絡之間運行了數千局圍棋,利用反復試驗調整連接點,這個流程也稱為鞏固學習,通過廣泛使用Google云平臺,完成了大量研究工作。如果解決了圍棋這種復雜問題,谷歌希望能把這套人工智能算法用于災害預測、風險控制、醫療健康和機器人等復雜領域。
解讀:這場人機大戰為啥這么火?
“這個時刻總會來到,我很高興。”今天下午,當聽說人機大戰首場“阿爾法圍棋”電腦程序獲勝的消息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潘云鶴院士說,隨著計算機在搜索數據量、處理能力和內存方面不斷提高,任何一種棋類比賽,人工智能都將戰勝人類。在以往棋類的人機大戰中,圍棋能挺到最后,是因為圍棋下棋子的布局可能性空間非常大。對于什么是人工智能,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子學會秘書長徐曉蘭比喻說,人工智能就是機器人的大腦,是讓機器人更像人的核心技術。
對于這場勝利,潘云鶴認為,這是人工智能在軟硬件上的一個進步,但只是在機器人傳統領域的一個突破。他舉例說,此次圍棋得勝的計算機看起來很強大,但是在某些方面還很脆弱,如果給它一張照片,讓它說出這張照片講述了什么樣的內容,可能它還不如5歲的小孩說得好。
目前,借助大數據和互聯網,人工智能已發展到了新階段,機器人應用發展的研究重心已從一個更加智能化的計算機,轉向研究一個更加智能化的人機互動、人機合二為一系統,例如可穿戴設備、無人機;從過去一個計算機的智能,轉化為網狀的眾包系統、跨媒體系統,不僅研究一個數據,而且研究圖形、圖像聲音,是聚在一起的智能化設備。潘云鶴判斷,近期人工智能將從1.0走向2.0時代,他還說,中國工程院也將啟動中國人工智能2.0的戰略研究,未來的人工智能將是人、計算機和互聯網融合在一起運行的智能系統。比如用于智慧城市建設中城市規劃的預測。
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有人稱,2016年不僅是“十三五”起步之年,也是中國人工智能商用的元年。徐曉蘭說,在她看來,機器人如果在制造業中普遍使用,除了將大大降低人工成本,還降低生產過程中成品的差品率,減少原材料損失。而且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無人機、機器人也將在未來戰爭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美國在當前的反恐戰爭中已使用了無人機。目前,我國在探月和蛟龍號潛水等特殊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已取得突破,但在工業機器人和生活服務類的機器人方面還相對落后。
徐曉蘭說,目前我們正處于從互聯網(IT)時代向大數據(DT)時代過度中,未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將會從大數據時代進入機器人(RT)時代,那時的機器人將在表情和聲音上更加擬人化,在造型上更加仿生。在日常生活的應用中,如果將人工智能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結合起來,無人駕駛汽車、無人機等產業將是一個重要方向。
與徐曉蘭同樣看好人工智能的還有全國政協委員李彥宏,3月3日,他在接受大眾網采訪時表示,百度已研制了幾輛無人駕駛汽車,人工智能是他看好的未來創新方向。
機器人真能搶走人類飯碗嗎?
對于許多人對機器人競爭帶來的就業沖擊,徐曉蘭說,人工智能只是產業向中高端的升級,機器人本身也是一個智能產品,需要大量的人去生產它,生產機器人的過程將誕生與之相關聯的多種就業崗位。機器人產業不僅將帶動核心零部件、元器件、自動控制設備、人工智能技術、信息服務、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多種產業的發展,也是我們國家未來“走出去”戰略的重要裝備和智能產品。
與徐曉蘭一樣,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原所長何力說,人工智能是制造業智能化的一個方向,機器人不僅能降低成本,而且有利于產品品質的掌控。在他看來,如果真正到了機器人時代,也會產生許多更適合人類從事的其它就業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