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工資低有效益為何不受待見
業內人士說,餐飲機器人目前共有兩大類,一類是提供迎賓、點餐、送餐服務的交互型機器人,另一類則是身居幕后的烹飪機器人。南山路機器人主題餐廳的阮經理算了一筆賬:購買一臺機器人支出約50000元,維修費每月支出300元到500元,電費每月支出150元到180元。一名服務員每月工資約3000元,還得提供包吃包住等福利,這樣算來:使用一臺機器人的支出,大概相當于聘用一名服務員兩年的人工成本。而且,不少餐廳還看中了機器人的“顏值”。“以機器人為噱頭,能吸引顧客,給餐廳帶來更多客源。”阮經理說。但受訪的經營者和機器人業界專家都一致認為:餐飲機器人無法代替人工,至少目前不能。一邊是機器人在工業生產領域大展拳腳,搶占一席之地;另一邊餐飲機器人卻叫好不叫座——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探因!技術含量并不高其實是“大老粗”
廈門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業機器人事業部的張繼說,機器人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工業機器人;一種是服務機器人,包括餐飲機器人、掃地機器人等。餐飲機器人一般是6軸,工業機器人一般是4軸至6軸;兩者都是通過編程引導機器人工作。因此,從基本結構、工作原理上說,雙方的差異并不大。張繼解釋道,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于“精度”。精度是由機器人里的減速機控制的。別看減速機是由CPU控制的,但對于機器人而言,減速機才是機器人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工業機器人的精度一般在0.02毫米,但餐飲機器人的精度一般以厘米計算。張繼說,同樣都是六軸關節機器人,餐飲機器人可能只需3萬元到5萬元,但工業機器人卻要10萬元到30萬元。換句話說,餐飲機器人其實是個“大老粗”,技術含量與工業機器人無法相提并論。
評論
近年來,由于人力成本過高,加之餐飲行業招工難。目前,全國各地已有多家餐廳、酒店引進了機器人服務員。一些餐廳之所以選擇機器人服務員,主要是成本低,但有人為此算了一筆賬,機器人服務員起碼要使用5年才能回本,從長遠看可節省不少錢,可如果短期內店鋪經營不善,則是一筆損失。要看到,機器人服務員完全取代人工的結論,目前尚未得到證實。這次,廣州餐廳的機器人服務員被“炒魷魚”。看來,服務行業要解決人工成本過高問題,不能總在機器人上下功夫,亟須通過其他途徑實現經營利潤的最大化。不得不承認,機器人越來越智能,固然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新鮮和便利,但這樣真是件好事嗎?科學家為此發出警示,呼吁社會正視這個問題:如果機器有能力從事幾乎所有人類的工作,人類該怎么辦?記得哲學家帕斯卡爾說過這樣一句話:“就算大自然最終毀滅了人類,人類依然比純粹自然的力量高貴得多,因為即使在毀滅時,人類也明白并理解這一事實,而自然力量對此渾然不知。”如今,被高高舉起的餐廳機器人服務員,這般黯然“落地”更足以佐證機器人的局限性。從機器人服務員被“炒魷魚”這件事來看,類似于餐廳之類的公共場所,在提供優質服務的議題上,可以適度考慮機器人,但不能完全依賴機器人。畢竟,機器人的缺點也是十分明顯,比如缺少人類的靈活性、創新性,無法應對復雜的工作環境,等等。雖說未來我們將與機器人共存,人工智能加速“接管”世界已成為一種趨勢。但機器人不會替代人類,它們替代的只是人類的重重復性勞動,卻無法替代人類勝任某些創造性的工作。機器人就連端盤子都被“炒魷魚”,遑論更人性化的服務行業了。
建議
“真正的智能機器人要根據環境做出即時反應,能夠互動、反饋、決策、學習等。”廈門思爾特機器人系統股份公司董事長孫啟民認為,目前國內并沒有真正意義的智能機器人。也就是說,餐飲機器人要當好侍應生,“智商”還需提升。至于烹飪類的機器人,則是路漫漫其修遠兮——至少,“火候”就是一個必須跨過去的坎。“人可以根據環境做出反應,但機器人不夠靈敏。”孫啟民說,“就拿炒菜機器人來說,的確可以設置標準化程序,讓它根據食材來調節時間,但只有人才能一眼就判斷火候。”廈門市餐飲行業協會監事長胡藝忠說,提供標準化生產的機器人,可滿足一定規模的市場需求,但在靈活調整菜品多樣性方面有所欠缺。有多年餐飲從業經驗的廚師劉向富也認為,“炒菜講究色香味俱全,中餐菜品繁多,更加要求廚師準確把握炒菜的火候,用同一種食材炒出來的菜,味道可能完全不同,機器人的單一標準或許難以滿足顧客的需求。”
相關新聞
1廣州餐廳機器人服務員被炒魷魚 不能點餐加水
人工智能風頭十足,引發“機器換人”擔憂。然而,擔憂來得過早了。媒體梳理廣州大眾餐飲機器人使用情況發現,曾“聘用”機器人服務員的幾家餐廳已有兩家關門歇業。剩下一家雖在營業,但機器人已被老板“炒了魷魚”。據介紹,機器人不能端湯水太多的食物,服務水平也有限,“不能點餐加水。”
2廈門多家餐飲店機器人“下崗” 被稱“智商”不夠
去年10月餐廳開業時,有媒體報道將店里的四臺機器人形容為“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半年不到,記者再次走進這家餐廳時,這“四大護衛”已經走了兩位,剩下的兩位還被拔掉了插頭。在店里工作的一位小哥說,由于生意不好,另外兩臺被送到福州總店去了,留下的兩臺,一臺迎賓,一臺端盤子。小哥還說,即使是端盤子的機器人,也只是走秀用的,并不真正端菜,“沒什么智能的,只是為了吸引人而已。”而在呂嶺路原本有家“機器人美食快線體驗餐廳”,近日記者趕到原址時,餐廳已經關門了。周邊的店主趙女士說,體驗餐廳才開了半年多就關門了,“說是機器人,其實就是一種鍋具,將食材放入其中翻炒,火候欠缺,炒出來的菜不是很好吃。”在附近工作的蔡小姐曾吃過一次,“餐廳借著機器人炒菜的名義賣炒菜機器人,一臺1000多元。關鍵是,炒得不好吃,餐廳也被弄得烏煙瘴氣,就沒再去了。”2012年,出現在媒體報道中的廈門理工學院食堂“刀削面”機器人,一分鐘能削4碗面。不過,記者從廈門理工學院了解到,這臺機器人也已經下崗好幾年了。“功能單一,只能削刀削面。食堂停用煤氣后,刀削面機器人也下崗了。”相關負責人介紹。
3國內上千家服務機器人公司虧損
“相比工業機器人,國內金融機構更多關注的是服務機器人。”全國金融青聯委員、光大金控資產管理公司法律合規部總經理戴益聰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國內投資機器人產業的以私募為主。不過,由于絕大多數機器人公司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不足以支撐太高的估值,因此拿到高額融資也不容易。多位業內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目前中國至少有一千家服務機器人公司,但均處于虧損狀態,“基本靠投資人的錢在支撐”。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自動化學會機器人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及智能控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張鈸稱,雖然服務機器人的總體市場很大,但具體的細分機器人市場是有限的。“如果跟風扎堆做同一種機器人,大概率是虧損的。”他說。張鈸認為,服務機器人有兩種成功模式可以借鑒,一種是高性價比的大眾化路線,另一種是高技術門檻的精英路線。
新戰略點評:對于一個剛剛起步的服務機器人產業來講,一切都在試措與創新,不能給予太多的苛求與指望,作為用戶,他們有可能看不到你們進步,但能看得到你們的弊端。所以做服務機器人你面對的就是大眾消費,如果做不到用戶體驗,滿足不了用戶需求,發掘不了應用市場,自己閉門造車而孤芳自賞,那么你就沒有出路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