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葉兮
上有政策支持,下有市場需求,機器人租賃勢必將成為新的發展趨勢,不過現階段,租賃雖好,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深圳、東莞走在租賃的前頭
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3月底聯合印發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明確提出,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并要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符合機器人產業鏈特點的產品和業務,推廣機器人租賃模式。
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各省市在推廣機器人租賃業務上也有了更多支持。
其中東莞將融資租賃視為起實施機器人智造計劃的“加速器”。
東莞今年將重點實施機器人智造計劃,建設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先行市,將力爭用三年時間實現東莞市60%以上企業采用融資租賃開展“機器換人”,全年“機器換人”應用項目超過500個。具體而言,東莞將開展“零首付、零門檻”技改信貸計劃,創新采取設備金額80%由國家開發銀行發放貸款支持、20%由融資租賃公司承擔的方式,解決中小企業技改資金難題。
與此同時,東莞今年1月份出臺的《關于大力發展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基地的意見》還提出,創新融資租賃扶持政策,省市各出資1億元合計2億元設立專項資金,用于中小企業設備融資租賃貼息補助及設置融資風險池。
作為機器人產業的先鋒城市,深圳市在推廣和發展機器人產業上不遺余力。
據了解,為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自2014年起至2020年,深圳市財政每年都將安排5億元,連續7年補助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融資租賃作為其中的積極補充,將為許多中小企業注入“強心針”。
目前,深圳市對于機器人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而租賃模式也在深圳市表現的最為明顯。由于租賃機器人在國內仍然屬于新興業務,深圳市相關研發和生產企業選擇3C領域作為“試水”領域,在焊接、點膠、擰螺絲等幾個關鍵環節,已經開始向生產企業提供所需要的機器人產品。每個月花上幾千元到上萬元的價格租幾臺機器人回家,這樣的星星之火在深圳開始顯現。
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認為,協會一方面為企業積極爭取政府在貼息貸款、技改資助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著力于推動融資租賃機構、機器人廠商和客戶企業的對接。
以租代買 借雞生蛋機器人銷售新玩法
隨著自動化產業的發展日臻成熟,而勞動力成本的攀升以及勞動力資源的減少,現代化工廠開始將目光瞄準了機器人設備,以機器人來代替人工的做法早已不是虛無縹緲的幻想了。
從富士康大張旗鼓的喊著要上萬臺機器人,到各行各業的巨頭紛紛引進自動化產線和機器人產品,機器換人的步伐逐漸加快。值得注意的是,以大額的資金來購買機器人真的是一般企業所能承受的嗎?
目前,一臺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少則十來萬,多則幾十萬、上百萬,而成本回收期又非一年半載就可以實現,如此沉重的投入想必讓90%以上的制造企業望而卻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可以租賃機器人,那么對于應用企業來說,既可以節省成本,享受高效益,還可以實驗機器人與人工之間的效能對比;對于機器人制造企業來說,擴大了市場應用,并可以應對不同企業開發不同解決方案;對于租賃機器人的中介公司和平臺而言,更是創造了一種新型的模式。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東莞特邀研究員林江表示,“如果在同一行業,企業對機器人的設計需求大同小異,這給租賃市場帶來巨大的空間,如果差異化太大還不容易形成租賃市場。”林江認為,不僅生產機器人的企業可以出租機器人,市場還可以有專門中介公司,作為一個橋梁,連接機器人生產企業和有“機器換人”需求的企業。中介公司也可以把機器人購買回來之后,出租給工廠。“這是一種市場的行為。當越來越多的中介公司出現到市場上時,就會細分市場,有的中介公司做模具機器人,有的中介公司做汽車機器人,分工更加專業。而且,當中介公司多了,就會形成競爭,有競爭才會有相對便宜的價格,這對‘機器換人’的工廠來說是件好事。”
經營性租賃與融資性租賃各有千秋
目前機器人租賃操作方式有兩種:經營性租賃和融資性租賃。前者有些像租房子,后者則像分期付款購房。假如有一臺價值10萬元的機器人,采用經營性租賃的模式,企業每月支付數千元的租賃費用就可以帶回廠使用,而選擇融資租賃,則需要付一定的首付,其他款項則分月支付。
至于經營性租賃和融資租賃誰更加符合市場需要,這個問題難以定論。一般而言,經營性租賃需要實力雄厚的企業和信用較強的中介機構來操作和運營,而融資租賃則更多的需要資金充裕的第三方融資機構來擔保。二者依賴不同的介質存在,各有千秋。
平安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業務總監張朝洲對新戰略機器人全媒體記者表示,平安租賃早在兩年前就介入機器人租賃,目前已經有20家左右的客戶資源了,從現有業務模式來看,機器人的租賃業務信譽度良好,暫時沒有出現壞賬情況,我們也把機器人作為我們關注的重點領域之一,希望未來能夠服務于更多企業。
張朝洲還介紹了機器人租賃雖然是一種新型模式,但深圳從事融資性租賃的專業機構還是屈指可數,能夠在這一模式中處于優勢的企業也需要具備一定的門檻,因此操作起來并非易事。
去年9月,豐匯租賃和重慶兩江新區聯合成立全國首家機器人融資租賃公司——重慶兩江機器人融資租賃有限公司。重慶兩江機器人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總裁黃健華表示,除了直租,兩江租賃公司還創新了售后回租模式,企業將自有設備出售給租賃公司,再從租賃公司租回繼續使用。“融資租賃既能幫助機器人廠商擴大產品覆蓋面,又能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助力其應用更多新產品。”黃健華說。
租賃雖好 可不是人人受用
無論是經營性租賃還是融資租賃,目前租賃模式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經營性租賃通常考驗生產企業本身的實力,但針對于信譽度不佳或者資金限制的應用企業而言,經營性租賃明顯擔負較大壓力。而融資性租賃借助于第三方資本機構,雖然在資金上有一定擔保,但畢竟彼此溝通受一定限制,且產品較為固定,不能針對具體案例做具體設計。
專家認為,機器人產業想要發展,不僅僅是銷售或者租賃,企業應具備提供完整的自動化解決方案的能力。一些已經開展租賃的企業卻認為,這項業務實際開展的情況離當初的設想還差太遠。不少有租賃業務的企業表示,租賃的對象一般以熟客為主,良好的信譽度、企業具備一定的資質以及企業的成長性等指標變得尤為重要。其實行業里沒有真正的可以評判的標準,因此租賃的對象選擇具有很多不確定性。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楊向東表示,在數年前已有金融機構提出關于機器人租賃的最初構想,由金融機構充當租賃業務中的第三方,但幾年過去這種方式似乎并未沒得到很好落地。楊向東認為,如果說中小企業租用機器人的初衷是解決類似“潮汐訂單”這樣的問題,那么機器人對于它們來說只是特定時間段的用品。機器人產業想要發展,既需要機器人的使用方來一場徹底的“自動化革命”,也需要機器人生產制造企業具備提供完整的自動化解決方案的能力,而不僅僅是銷售或者租賃。
新戰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認為,盡管租賃有這樣那樣的潛在風險和不規范因素,但是這種模式能夠積極做出嘗試,這對于行業來說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其實,機器人租賃模式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日本出現了。國內的機器人租賃要想真正的助力機器人產業發展,不僅需要探索機器人制造企業與終端應用客戶的相處模式,建立公正、講信譽的行業規則乃至標準,而且需要機器人本身開發出更多針對不同應用的系統解決方案,真正的以市場為導向,將租賃做到企業的實際需要當中,從而推動整個行業健康、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