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機器人租賃操作方式有兩種:經營性租賃和融資性租賃。前者有些像租房子,后者則像分期付款購房。假如有一臺價值10萬元的機器人,采用經營性租賃的模式,企業每月支付數千元的租賃費用就可以帶回廠使用,而選擇融資租賃,則需要付一定的首付,其他款項則分月支付。
至于經營性租賃和融資租賃誰更加符合市場需要,這個問題難以定論。一般而言,經營性租賃需要實力雄厚的企業和信用較強的中介機構來操作和運營,而融資租賃則更多的需要資金充裕的第三方融資機構來擔保。二者依賴不同的介質存在,各有千秋。
平安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業務總監張朝洲對新戰略機器人全媒體記者表示,平安租賃早在兩年前就介入機器人租賃,目前已經有20家左右的客戶資源了,從現有業務模式來看,機器人的租賃業務信譽度良好,暫時沒有出現壞賬情況,我們也把機器人作為我們關注的重點領域之一,希望未來能夠服務于更多企業。
張朝洲還介紹了機器人租賃雖然是一種新型模式,但深圳從事融資性租賃的專業機構還是屈指可數,能夠在這一模式中處于優勢的企業也需要具備一定的門檻,因此操作起來并非易事。
去年9月,豐匯租賃和重慶兩江新區聯合成立全國首家機器人融資租賃公司——重慶兩江機器人融資租賃有限公司。重慶兩江機器人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總裁黃健華表示,除了直租,兩江租賃公司還創新了售后回租模式,企業將自有設備出售給租賃公司,再從租賃公司租回繼續使用。“融資租賃既能幫助機器人廠商擴大產品覆蓋面,又能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助力其應用更多新產品。”黃健華說。
租賃雖好 可不是人人受用
無論是經營性租賃還是融資租賃,目前租賃模式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經營性租賃通常考驗生產企業本身的實力,但針對于信譽度不佳或者資金限制的應用企業而言,經營性租賃明顯擔負較大壓力。而融資性租賃借助于第三方資本機構,雖然在資金上有一定擔保,但畢竟彼此溝通受一定限制,且產品較為固定,不能針對具體案例做具體設計。
專家認為,機器人產業想要發展,不僅僅是銷售或者租賃,企業應具備提供完整的自動化解決方案的能力。一些已經開展租賃的企業卻認為,這項業務實際開展的情況離當初的設想還差太遠。不少有租賃業務的企業表示,租賃的對象一般以熟客為主,良好的信譽度、企業具備一定的資質以及企業的成長性等指標變得尤為重要。其實行業里沒有真正的可以評判的標準,因此租賃的對象選擇具有很多不確定性。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楊向東表示,在數年前已有金融機構提出關于機器人租賃的最初構想,由金融機構充當租賃業務中的第三方,但幾年過去這種方式似乎并未沒得到很好落地。楊向東認為,如果說中小企業租用機器人的初衷是解決類似“潮汐訂單”這樣的問題,那么機器人對于它們來說只是特定時間段的用品。機器人產業想要發展,既需要機器人的使用方來一場徹底的“自動化革命”,也需要機器人生產制造企業具備提供完整的自動化解決方案的能力,而不僅僅是銷售或者租賃。
新戰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認為,盡管租賃有這樣那樣的潛在風險和不規范因素,但是這種模式能夠積極做出嘗試,這對于行業來說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其實,機器人租賃模式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日本出現了。國內的機器人租賃要想真正的助力機器人產業發展,不僅需要探索機器人制造企業與終端應用客戶的相處模式,建立公正、講信譽的行業規則乃至標準,而且需要機器人本身開發出更多針對不同應用的系統解決方案,真正的以市場為導向,將租賃做到企業的實際需要當中,從而推動整個行業健康、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