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證券機械行業首席分析師 佘煒超 (13636399763)
近幾年,隨著國內快遞、電商的迅速發展,使投融資呈現逐年增長趨勢,大量資本相繼涌入這一新興市場。尤其是2015年底申通快遞公告擬以借殼方式登陸A股資本市場,我們認為即將打破快遞巨頭之間的平衡,2016年開始資本市場有望迎來快遞巨頭的第一輪資產證券化浪潮。上市后緊接而來的融資計劃,我們認為將為快遞行業新一輪的資本開支投入“輸血”,之前“四通一達”滲透率極低的自動化和信息化能力有望得到大舉擴張。
1)順豐速運2013年完成首輪融資。2013年8月,順豐速運與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團、中信資本等簽署協議,三者以總體投資不超過順豐25%的股份成為順豐新股東,這也是順豐的首輪融資。
2)京東登陸納斯達克 募資17.8億美元創紀錄。2014年5月22日,中國在線零售平臺京東成功登錄納斯達克,發行價19美元。京東此次公開發行募資17.8億美元,創下納斯達克中國概念股首次公開發行募資記錄,目前市值月450億美元。
3)申通快遞擬169億借殼上A股 中國快遞第一股將誕生。2015年12月1日A股上市公司艾迪西發布公告稱,擬置出公司全部資產、負債,并以發行股份和現金購買的方式置入申通快遞100%股權。這也意味著申通將借艾迪西的殼完成上市計劃,本次交易完成后,申通快遞將成為上市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艾迪西的主營業務將變為快遞物流綜合服務,申通快遞控股股東德殷控股將成為艾迪西的控股股東,申通快遞實際控制人陳德軍、陳小英將成為艾迪西實際控制人。陳德軍、陳小英對未來業績做出了承諾:申通快遞在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內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分別不低于11.7億元、14億元、16億元。根據此前的數據顯示,2015年1-9月,申通快遞實現營收53.83億元,凈利潤5.74億元;2014年實現營收59.74億元,凈利潤6.39億元。申通募集資金中,將有28億元用于“中轉倉配一體化項目”、“運輸車輛購置項目”“技改及設備購置項目”及“信息一體化平臺項目”等項目建設,利用資金優勢加大投入,將逐步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并可在資本市場中進行再融資。
申通借殼或掀起快遞企業上市潮:我們預計未來幾年國內領先的快遞企業都將有上市計劃,快遞行業可能掀起新一輪的資產證券化??爝f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為提高服務質量,未來航空機隊、轉運中心等重資產的投入將成為行業趨勢,巨大的資金需求將導致資本實力成為快遞行業新的壁壘。而快遞公司屬于資本市場稀缺標的,新上市公司有望享受估值溢價,未來幾年有望掀起快遞企業上市潮,上市融資后快遞巨頭們將具備充足的資金實力投向自動化和信息化升級。
快遞巨頭 – 物流自動化下一個藍海市場
我們認為往前看,快遞領域將具備自動化改造的三大優勢條件:下游市場容量大(~3000億元產值+120萬從業人員)、自動化程度低(除了順豐和EMS有一定程度改造外,“四通一達”的自動化基礎極低)和資金充沛(16-17年上市融資潮)。并且,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快遞行業的人力成本占比很高(約40-50%),在分撥轉運站的分揀(分揀機)、分倉倉儲(自動化倉儲系統)以及物流運輸(無人運輸)等環節均有較大的自動化提升空間。我們預計未來僅僅是分揀機一套系統,在快遞行業就有望達到百億市場規模。
根據行業信息網上的統計數據,快遞行業利潤率已從2005年的近30%下降到目 前的4%左右,其中多數快遞企業的利潤率不到4%。在快遞公司成本構成中占比最大的是人工成本,占比達到35%-50%,隨著人工成本的不斷上漲,企業利潤日益微薄。對于快遞行業來說信息化、自動化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必由之路。我們認為從目前的技術條件出發,快遞行業自動化的顯性需求主要有兩大種類:1)快遞分揀系統,潛在市場容量可達500-1000億元;2)被稱為“云倉”的配送站自動化倉儲系統,未來市場空間取決于電商物流商業模式的演進和自動化程度的提高速度。
快遞分揀系統:“從零到一”,潛在市場500-1000億元
與人工分揀相比,自動化分揀系統優勢明顯:1)分揀系統能靈活的與其他物流設備實現無縫連接,如自動化倉庫、各種存儲站、自動集放鏈、各種運載工具、機器人等;2)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作業成本。自動化分揀系統平均分揀效率為1萬件/時,大約相當于人工分揀的30倍;3)運行平穩、安全性高,對物品的損壞減少;4)投放地址準確,減少了物料分類錯誤的可能性,減少了由于分類錯誤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信譽損失;5)用標準化、模塊化的組裝,具有系統布局靈活,維護、檢修方便等特點;6)快遞量迅速增加,采用自動化分揀系統,單個快遞的分揀成本大約是人工分揀的1/2。
千億潛在市場容量,在快遞行業應用剛剛起步:過去幾年我國規模以上快遞業務量年均增速達到56%,未來幾年我們認為這種高增長仍將持續。假設到2024年快遞量年均增速為30%,根據我們的初步預測,當自動化分揀系統普及率達到100%時,分揀系統市場規模能夠達到800-1600億元左右,同時能夠帶來耗材維保市場400-800億規模。即使普及率為50%,我們認為僅快遞行業分揀系統市場規模也將達到500億元(設備+耗材維保年均50-100億元市場規模),目前自動化分揀系統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大中型物流中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我國快遞業的轉運分撥環節才剛實現半自動化,快遞能夠實現在傳送帶上的自動運輸,但識別和分揀仍然需要人工。我們認為自動化分揀系統在我國快遞行業的應用剛剛起步,根據我們的草根調研目前僅有順豐和EMS兩家快遞公司在批量應用自動分揀系統、“四通一達”等其它巨頭的自動化滲透率幾乎為零,因此未來幾年的快遞資產證券化大潮大概率將啟動自動分揀系統“從零到一”的跨越,作為設備供應商先進入并具有技術優勢的企業能夠最大程度分享行業高增長紅利。

外資供應商占據主導地位,國產化拐點已經出現
從全球范圍內看,海外大型智能物流系統集成商憑借其核心的產品優勢(分揀速度、管理軟件平臺、出入庫速度等),在自動化分揀系統領域形成了強大的品牌效應和規模效應,在我國自動化分揀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目前,較具規模的輸送分揀設備專業廠商國外主要有VanDerLande(范德蘭德)、SIENMENZS(西門子)、BEUMER(伯曼)、Daifuku(大福) Okura(大庫)、HOKUSHO (北商)等。由于國內快遞分揀市場剛剛啟動、初期應用的為順豐/DHL/UPS等高端快遞品牌,國內快遞分揀系統供應商目前主要為伯曼、西門子、德馬泰克等外資品牌。但隨著二三線快遞巨頭紛紛上市融資、開始采購自動化設備,我們認為分揀系統國產化的趨勢已經非常明確,上海欣巴科技(永利股份)、科捷(軟控股份)、東杰智能、金佳機電等國內企業均已經開始與快遞巨頭的技術和項目對接,未來快遞分揀市場的國產化程度有望迅速提升。
表 :主要自動分揀系統供應商
快遞公司建電商分倉的“云倉”系統逐漸成為趨勢
快遞公司及電商紛紛加大對云倉的投資:通過云倉的建立能夠實現倉內作業時效更優、管理更精細化,可通過多倉組合實現全網協同,通過大數據驅動全網調撥,有效打通線上線下,幫助商家實現庫存線上線下一體化管理。近兩年來無論是電商還是快遞公司紛紛加大對云倉的投資,如阿里的菜鳥云倉、京東云倉、順豐云倉、百世云倉等。
以順豐云倉為例:順豐已基本建成了覆蓋全國的電商倉儲配送體系,形成以RDC/DC(配送中心)為骨架、全國范圍的調撥轉運能力為血脈、大數據支持的信息系統為神經的倉網格局。云倉模式下,可通過銷售分布和庫存分布的雙向預測進行分倉備貨,將跨省件變成省內件、區內件,讓商品在距離上更接近目標客戶,并且動態地管理調整庫存結構,有效節約成本、提升時效。目前,順豐倉配已能支持上萬SKU分揀,日訂單處理量超百萬,從訂單配送成本到倉儲及人工成本均有大幅度的下降,顯著優化了整體的運營成本。同時,順豐倉配還通過自主研發的智能物流系統,對銷售數據和物流數據進行智能化分析,讓大數據貫穿從入倉到配送到售后的全流程,驅動智能分單、智能分倉、智能分揀、智能調撥的實現。
不僅是順豐,據我們了解申通、圓通等其它快遞巨頭也在紛紛布局“云倉”戰略,我們認為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快遞公司為了加強與電商巨頭的黏性、提升議價能力,以優化服務能力、增加服務附加值為目的建立電商的分倉,以加快電商發貨和服務的響應速度。與阿里系的“菜鳥網”等其它大型云倉相比,快遞系云倉的性價比更突出、服務能力更強,對于電商的吸引力更大,同時也更加適應細分領域垂直電商的未來發展趨勢。
圖 :順豐云倉布局
快遞“云倉”帶動自動化倉儲設備增量需求空間
未來云倉的趨勢一定是最大程度上滿足客戶的需求??蛻粜枨笾饕莾牲c:高效且準確。下單后直接出庫,通過快物流系統以預約的時間送至消費者面前。想實現這一構想,需要的是大數據的支持和倉儲智能化的發展??爝f云倉建立的初期,可能利用“普通貨架+穿梭車/倉儲AGV/輸送系統”的簡易自動化模式,投資密度相對于電商大型倉儲自動化系統較小,但隨著流量增大、自動化復雜程度有望非線性提升,對于自動化倉儲系統市場而言是一塊嶄新的增量空間。
自動倉儲系統整體360億元靜態市場容量,近年年均增長30%以上:根據中國物流技術協會信息中心的統計,過去14年國內自動化物流倉儲系統市場以年均20%的速度快速成長,并且近5年增速呈現逐漸加速的趨勢,我們測算2013與2014年增速持續保持在30%以上。到2013年我國自動化物流倉儲系統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360億元左右. 往前看,我們判斷在2-3年之內國內物流倉儲自動化市場仍可維持+30%的增長,到2018年有望成長為一個千億元容量的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