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崔立勇
近期以來,有人認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過熱”。對此,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先進制造處項目主管劉進長并不認同。在日前舉行的第三屆中國機器人峰會上,他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對機器人產業的整體判斷,需要建立在較為全面和準確的統計數據基礎上,“究竟有多少家機器人生產企業?涵蓋哪些種類?它們的盈利水平如何?如果不能回答這些問題,簡單認定機器人產業過剩不能成立。”在劉進長看來,“中國的機器人市場巨大,容得下更多的企業參與其中。”
泡沫不代表行業整體過熱
按照機器人產業的地區發展,我國機器人產業主要分為環渤海、珠三角、長三角和中西部四大區域產業集群,而在此次峰會期間,記者所接觸采訪的企業負責人也主要來自天津、深圳、寧波、武漢等地。
“我國有潛力巨大的工業機器人本體市場空間和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市場空間”。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數字制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丁漢在峰會上提供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為5.7萬臺,占全球的1/4。杭州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總裁李正剛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2010~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復合增長率高達34.5%。
在峰會的舉辦地浙江寧波余姚,“機器換人”行動計劃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余姚計劃到2016年完成規模以上企業“機器換人”全覆蓋,完成技改投入500億元,實施重點專項400項以上,“機器換人”實施單位從業人員比2013年下降30%以上,全員勞動生產率比2013年提高40%左右。
多位業內人士向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機器人產業發展中確實已經產生了泡沫,但是整體是否過熱有待具體分析。劉進長認為,機器人企業生存的關鍵要看是否掌握新技術,只要是能夠提供真正滿足生產或生活需要的機器人產品,就不愁找不到市場資金支持。丁漢同樣強調,產品質量決定企業是否可以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一個好的產品可以帶動一個產業。
機器人能力與期望仍存很大差距
峰會現場,機器人用毛筆寫字,將葡萄酒倒入高腳杯,與觀眾進行對話……這些著實吸引觀眾的眼球,但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機器人往往需要人的搬動或者只能在平整的地面上滑動。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上下臺階或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行走,對于機器人而言仍非常困難,其中涉及的諸多技術難題尚難解決。
“機器人的功能和人們的期望之間,存在很大差距。”丁漢坦言,機器人雖然在各行各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仍遠遠不能滿足生產生活需要。他以路徑規劃、自主決策、工況識別感知等智能化關鍵技術舉例說,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有待多學科的共同進步,幾代人的拼命工作,“制造業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必須經過長期的工藝知識積累”。
國家千人計劃聯誼會副會長、寧波市智能制造產業研究院院長甘中學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說,我國主要由高校及科研院所從事機器人研究和應用開發,機器人產業與研究未能很好對接。丁漢呼吁:“我國機器人的發展,一定要深深扎根在技術理論上。離開了技術研究和研發基地,機器人缺乏后續的發展動力,可能長期徘徊不前。”
今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規劃提出,經過5年努力,我國要形成較為完善的機器人產業體系,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明顯增強。作為“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中國機器人產業多年來在核心技術部件上缺乏實質性突破,對此,甘中學提出兩點建議:一是扎實研發,長期踏踏實實地提高制造水平;二是大膽創新,并尋找適合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路徑。
談及未來機器人與人的關系,甘中學表示,目前機器人可以替代人類30%左右的工作,仍有70%的工作無法由機器人替代。人機融合可以減少人類部分簡單、重復、高危險的工作,同時彌補了機械操作不靈便、變通性差的缺點,提高企業生產率。
李正剛將機器人從事的工作分為四類:因勞動力短缺造成的沒人做的事情;在深海、真空等環境下的人做不到的事情;高危、高強度條件下人類不適合做的事情;可以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比人類做得更好的事情。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孟慶虎將人和機器人的關系概括為“人做人擅長的事情,機器人干機器人擅長的事情”。他用一段視頻告訴記者,把一件上衣平整疊好,對人而言輕而易舉,而機器人做起來則顯得緩慢而笨拙。
機器人柔性生產節省大量成本
同人的轉行難一樣,機器人的應用也會受到行業的局限。例如進行汽車焊接的機器人,無法很快轉向食品領域。這就意味著機器人在推廣過程中,常常因通用性止步。因此,ABB集團高級副總裁顧純元認為,缺乏柔性是機器人產業發展中的重要瓶頸。
據顧純元介紹,ABB集團在長安福特的柔性機器人生產,實現了投資一次生產6種車型,而不是一次投資6條生產線,該技術節省了大量成本,并且已經成熟。他說,汽車企業在產品投放初期并不完全掌握哪種車型好賣,部分車型會供不應求,也有部分車型的市場反應并不理想。如果汽車企業開始一下子建設多條生產線,對企業而言是巨大的浪費。通過集成視覺系統和激光系統等的柔性機器人制造,可以用同一機器人生產多種車型。企業根據市場狀況,可以隨時決定機器人生產哪款更受歡迎的車型。
深圳雷柏科技是一家以鼠標鍵盤起家的大型企業,副總經理李錚告訴記者,柔性生產已經在雷柏科技得到了廣泛應用。“要想自動化,先要標準化。能用10種螺絲釘,就不用100種。”李錚表示,目前企業使用的螺絲釘已經縮減為5種,模塊化的配件在品種繁多、包裝豐富的3C產品中推行,保證了機器人應用的可能。他分析說,使用機器人開始會覺得貴,但是由于其壽命長,機器人的成本逐步折舊后,僅需要少量的配件更新費用。該企業以往10個工人完成的工作已由3個工人加一部機器人合作完成,效率大大提高。
日本東北大學教授、IEEE(機器人與自動化學會)前主席Kazuhiro kosuge在峰會上表示,多功能乃至通用的機器人在未來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