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提議的《工業機器人產業規范條件(討論稿)》出臺,這份文件旨在規范機器人行業發展,為日趨火熱的機器人“降降溫”。
國際機器人聯盟(IFR)6月22日宣布,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比上一年增長12%,達到24.8萬臺,其中中國增長17%,達到6.7萬臺,連續三年成為全球最大市場。
在中國沿海地區,用工成本不斷攀升,市場調查顯示,企業有明顯的“機器換人”意愿,被調查的企業中,64.2%的企業有強烈意愿,14.5%的企業正在做“機器換人”準備。機器人潛在需求空間極大。
在人們的生活中,多次見到機器人的身影,谷歌機器人AlphaGo戰勝世界頂級圍棋棋手李世石,中國美女機器人亮相某論壇,似乎機器人產業已經邁向成熟。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目前中國機器人產業狀況堪憂,企業使用的機器人,70%來自進口,而國產的機器人,70%的零部件來自進口。看似轟轟烈烈的機器人產業,其實暗藏很多危機,可盈利的機器人企業很少。
同時,政府為鼓勵機器人產業發展,出臺了相關補貼政策。但是一些企業打著機器人的名號騙取補貼,催生了機器人行業的虛假繁榮。廣東省近期統計機器人企業發現,各地上報的萬家企業中,僅有159家算是真正的機器人企業,而其他企業根本沒有在做機器人。
專家們表示,行業新規有望規范產業競爭,消除騙補現象,引領機器人產業發展方向。文件中對機器人整機企業、關鍵零部件企業和集成企業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包括生產設施、設備、檢測和校準、技術創新、產業以及人員方面的規范均作出要求。畢竟,要想讓一個產業健康發展,首先要維護競爭秩序,騙補現象絕不能忍。此外,擁有核心技術和研發能力才能保證機器人產業的正常發展,重要零部件總是依賴進口,中國的機器人產業不會真正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