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和“缺鈣”
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誕生于1961年的美國,如今工業機器人已經在技術發達國家得到廣泛應用,截至目前世界工業機器人裝機總量已近200萬臺。
通常,國際上用每萬名工人機器人擁有量來衡量機器人普及水平。截至2015年年底的統計,我國每萬名工人機器人擁有量為23臺,德國為273臺,日本、韓國則超過300臺。
而從工業機器人技術和產業應用的方面來看,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仍被幾個國外巨頭機器人企業所壟斷。“我們想要在工業機器人這塊突破壟斷、實現趕超,還需要破解兩方面的限制,一方面來自產業技術層面,一方面來自社會層面。”李敬來說。
她所說的這兩方面,正是中國工業機器人核心技術“貧血”、社會創新環境“缺鈣”的現實困境。
“我們國內雖然有了一些民族品牌的機器人,但據我對這個行業的了解,真正的核心技術我們還沒有把握在自己手里,很多工業機器人的關鍵技術和關鍵功能部件,還嚴重依賴國外。”李敬來告訴記者。
與此相對應的,對于作為國家科技創新和中高端制造業的標志、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的機器人,我國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的判斷是:“我國將成為機器人的最大市場。”
除了特別依賴國外的核心技術,還十分依賴國外的制造工藝。“我敢說,我國的機器人產品在制造工藝上還沒有完全過關。很多機器人的外形看上去沒什么兩樣,但一旦進入運行,無論從功能效率到使用壽命,我們還有不小的差距。”李敬來說。
更讓李敬來感到無奈的,則是來自社會環境方面對創新的戕害。
“社會上很多人急功近利、不尊重知識產權,經常做出一些不誠信行為搞不正當競爭,打著‘合作’的幌子騙取信任,套取我們的核心技術。”李敬來說,這些行為經常讓她“很是氣憤”。
她告訴記者,在這次機器人大賽期間,就有機器人廠商找到她開出“優厚”條件:“你們的機器人能不能給我們貼牌?”李敬來清楚,貼牌后的機器人產品可以用來“運作資本”,但她擔心,這種毫不尊重知識產權的運作,會讓機器人產業越來越浮躁。
然而,機器人行業在中國已經出現了浮躁的苗頭:在政府補貼等多項扶持政策下,2014年之后中國新增機器人企業473家,“其中70%是在2014年之后成立的。”李敬來告訴記者。
治本的處方
“貧血”和“缺鈣”造成了對國產工業機器人的雙向擠壓:國外品牌切走了中國市場最大的一塊蛋糕,在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成本方面對國產機器人形成了壓倒性優勢;而短時間內中國涌現出數百家機器人公司,重復建設、惡性競爭、騙取補貼等亂象叢生。
“我國發展工業機器人面臨的一個最大的挑戰是,加大核心技術原創性,避免在低端水平上的重復工作。然而據我了解,即便國內一些‘985’大學、‘211’大學也在做一些低端重復性研究,做出來的‘原創’已經是在國際上被標準化的內容,我覺得沒有意義。”李敬來對記者說:“這是一件很痛心的事兒。”
“為什么出現這樣的問題?我認為最主要的問題出在人才匱乏上。”李敬來分析說,可以看到,我國當前的教育培養體系中,缺少一個對機器人教育的基礎工程,很多學生到了研究生階段,才開始學小學就該了解的機器人基礎知識。這種基礎訓練的缺乏,就造成了低端重復性工作層出不窮的情況。
這種情況有多嚴重?李敬來舉了一個例子:她曾經在某大學看到研究生們研制出的一款供殘障人士使用的智能車,在什么水平上呢?跟舊金山街頭同類型智能車一比,“簡直該扔進博物館”。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曾經說,下一個改變世界的技術是機器人。無論這一判斷是否準確,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機器人是先進制造業的關鍵支撐裝備,機器人的數量和智能化程度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而要促進我國機器人產業實現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增強國之實力,基礎在教育,關鍵是人才。”在國際智能機器人教育與裝備技術創新發展論壇上,李敬來給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開出一劑治本的“處方”:開展系統的機器人教育體系,從娃娃抓起培養機器人人才。
“只有抓基礎、抓教育、抓人才,我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工業機器人核心技術原創的空白問題。”李敬來說。
李德毅也認為應當如此。他表示:“以往市場換技術的傳統想法過時了,只有自主創新才是(機器人產業)唯一出路。只有原創性的技術才能使我們成為新的產品和市場規則的重要制定者和主導者。基于此,人才教育更要先行,機器人教育發展了,中國的機器人產業才有希望。”
三大瓶頸
不過,在李敬來多年來呼吁和推廣發展機器人教育的過程中,仍遇到一些瓶頸。
“我們當前的教育體制仍未從應試教育當中解放出來,比如目前還沒有看到我們的教育體系可以讓學生們掌握更多的實踐技能和工程技能,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工匠精神’。”李敬來告訴記者她的一個親身經歷:當她現身中小學校園推廣機器人教育,提出在勞動課中增加機器人方面的拓展訓練時,學校老師們的第一反應竟是:“課程大綱(課標)里有沒有這一項內容?不好擅自更改吧?”
有些學校也意識到了機器人教育的迫切性,愿意面向孩子們開展系統的機器人教育。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機器人教育師資力量方面,讓很多學校犯了難——教育部門沒有專門的機器人教師資格認證,更沒有統一的教材可供使用。
越是如此,李敬來越發覺得開展機器人教育系統十分必要。沒有教師,李敬來就發動中國機器人教育聯盟成員開展教師隊伍的培訓;沒有教材,他們就組織專家隊伍研制出相應的教材——迄今為止,他們已經通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9本適用于中小學生的教材。
“我現在就想我們在機器人教育方面的一些心血能夠得到保護,比如教材——大家可以拿來用,但得承認這是我們的心血結晶。”李敬來說,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了類似他們成果、換了包裝的課程教材——這無疑是對他們積極性的打擊。
另外一個讓李敬來擔心的問題是:隨著工業機器人的推廣和對傳統產業工人的替代,短期內失業人群的劇增,也是一大不得不考慮的社會問題。“應該想辦法讓這部分人得到機器人教育,培訓他們再次上崗,成為工業機器人背后的專業人才”。
“隨著機器人革命的到來,機器換人首先不是換掉理發師之類的勞動者,而可能是產業工人、文秘人員、醫生、服務員甚至士兵。他們將如何升級轉型成為機器人的創造者和使用者,成為懂得集成、維修、管理機器人的專業人才,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戰略性問題。”對此,李德毅指出:“開展機器人教育體系是一項使命感緊迫和目的性明確的事業,它不僅開創了一條探索我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的新途徑,還對于推動我國工業、農業、服務業等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產品技術水平和質量水平,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