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企業頻頻發起攻勢,不斷收購國際知名企業,在增強自身實力的同時加速民族工業的發展。日前,國內家電產業翹楚的又一次大手筆國際收購案意料之中的震驚了整個行業。
在這次要約收購中,美的和庫卡是名副其實的兩位“主角兒”。在8月8日,美的集團發布了對機器人制造商庫卡進行公開要約收購(TOB)的最終結果,其持股比例達到了94.55%。翹楚購龍頭,作為最專注于機器人業務的庫卡,它早已占據全球主要的車企市場。因此,這樣的一場收購,受之影響不僅只有美的所處的家電行業,汽車業也將迎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為了家電制造美的收購了庫卡?
其實,美的對庫卡的收購并不是偶然。早在2014年時,美的集團就已注資庫卡集團。而今,美的的持股比例高達94.55%。難道,美的對它的大力收購僅為了自身在家電行業的發展?然而并不是,這其中除了美的在家電制造業的需求外,也包含了庫卡對中國機器人的市場需求。 作為世界四大機器人企業之一,庫卡完全進入中國,解決了汽車制造最困難的一環。畢竟,機器人的工作效率遠高于人工,可以達到一個頂多個,大大節省了企業的人力。另一方面,機器人對于汽車制造更加精準。這兩點都促使了汽車制造工業成本的降低,也同時保證了汽車的品質安全。所以說,庫卡的收購,不僅為美的的家電產業奠定了基礎,也為汽車企業帶來利好。
隨著德國的創新明星公司庫卡被中國企業收入囊中,有關中國投資的爭論與質疑在德國各界逐漸升溫。然而,商學教授、德國獨立股東協會DSW董事羅蘭.克洛澤(Roland Klose)表示,中國企業對庫卡的所有權“對那些想進入云端的客戶可能會是個問題”。“如果庫卡的所有者變成中國人,一些客戶會擔心敏感工業和企業數據的安全性。”
這些擔憂并非德國獨有。上月,英國首相特里薩.梅(TheresaMay)推遲了欣克利角C(Hinkley Point C)核電站的最終放行,這個大型新建核電站得到中國廣核集團(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Group)的投資;與此同時,有跡象表明英國正對中國投資進行重新評估。梅的政策專家尼克.蒂莫西(Nick Timothy)去年寫道,中國可能會利用其在英國核電行業的的持股做出能源訛詐之事,也就是在發生國際危機時威脅切斷電力供應。 在其他國家,很多中國收購外國敏感資產的交易都因監管審查而遭遇麻煩,特別是來自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ommitteeon Foreign Investment)的審查。今年1月,該委員會否決了飛利浦(Philips)將其照明業務出售給一家由中國企業牽頭的財團的計劃。今年2月,清華紫光(Tsinghua Unigroup)撤銷了以38億美元投資西部數據(Western Digital)的交易,此前這筆交易接到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調查通知。中國化工以440億美元收購瑞士化工集團先正達(Syngenta)的計劃現在看似也面臨壓力,此前在6月,中國化工被迫重新向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提交相關文件。
賴茨表示,當你將庫卡這樣的高科技公司的控制權轉讓給中國人的時候,想想會發生什么是“合情合理的”。他說:“一家公司越具有象征意義,引起的爭議就會越大。但如果你真的想要成為中國的戰略合作伙伴,你就不能試圖阻止這些交易。”美的表示,它看到了幫助庫卡擴大中國市場業務的機會。大多數中國工廠沒有實現自動化:2014年,中國的機器人密度為36(每1萬名制造業工人有36臺機器人)。相比之下,歐洲和美國的平均機器人密度分別是85和79。
但在從重工業轉向消費驅動型經濟之際,中國打算成為全球前十大自動化國家之一。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China Machinery Industry Federation)會長王瑞祥上月表示,到2020年,中國計劃將機器人密度提高至150。美的副總裁顧炎民表示:“中國正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而)我們希望抓住這種增長潛力。需求不僅來自我們,而且還來自各個行業。”庫卡已經在中國占據了15%的市場份額,但它還希望占據更多市場份額,美的成為它的東家將會有助于它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