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莞牛山勁勝精密的生產車間,龐大的數控機床旁邊,工業機器人、機械臂、ATM小車相互協作,將不同的零部件快速裝配成一體后又各自散去,一件產品就此出爐,全程實現自動化操作。這套智能工廠系統是勁勝精密斥資數億元向華中數控購買的“國產貨”。
近年來,隨著“機器換人”市場需求的釋放,東莞的智能裝備產業迅速崛起,越來越多的機器人企業愿意使用國產、莞產系統或裝備,以此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迎來了井噴式發展。
事實上,東莞的機器人產業面臨“量大而不強”的怪圈,國外機器人巨頭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工業機器人諸多零部件還是依賴進口,國產機器人產業打破國外壟斷還要多久?自主品牌的智能制造創新產品該如何在國際競爭中勝出?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機器人國產化加速
記者走進位于松山湖國家高新區的瑞必達工廠,偌大的廠區只有零丁的工作人員,唯有機械手在有條不紊地操作,還有工業機器人在作業。這是瑞必達在松山湖的“無人工廠”。
“自從實現機器換人后,以前春節不能接的訂單,如今瑞必達的機器人都可以及時趕單出貨。”東莞市瑞必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建軍說,如今企業的月產觸摸屏玻璃800萬-1000萬片,與之前相比增長100倍。
令記者更為驚嘆的是,這套智能制造裝備均為瑞必達自主研發,國產化率99%以上。曾建軍告訴記者,瑞必達大手筆研發適用于生產的工業機器人。
“我們的主營業務是生產手機屏幕玻璃,隨著手機行業更新換代的加速,在外購買機器人很難符合我們生產的需求,”曾建軍說,“后來,我們就找了幾個工程師、博士,琢磨著自主研發自己的工業機器人,研發、生產、維護機器人等一系列工作都是自己操盤,成效也是喜人的。”
瑞必達品質總監黃煒說,該項目中核心智能制造裝備是100%自主研發,不僅鼓勵了裝備制造廠商研制的積極性,也說明國產智能制造裝備也能勝任行業中智能制造的新模式。
勁勝精密執行總裁王建贊同上述觀點。他分析,在智能車間里,大數據才是企業的命脈,依靠數據才能建立模型,從而實現智能化生產。“國外設備操作的數據掌握在原廠商的手里,我們無法掌握大數據,這對長期的生產是不利的。如今,勁勝精密的智能生產線基本實現國產化。”
王建向記者展示了勁勝精密這組名為“移動終端金屬加工智能制造新模式項目”的國產化智能工廠生產線,這套系統實現了三個層面的國產化,包括采用國產化的高速高精度鉆攻機、國產化的機器人以及國產化的數控系統。
“在生產的過程中,集成控制系統起著‘大腦’的作用,由系統完成數據的收集和發出指令,還可以通過云端的大數據來進行分析,及時發現設備的損耗,改善產品的品質。”王建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