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思維下的智能制造
縱觀當前的中國市場,許多企業對于智能制造的理解仍舊停留在“機器換人”的層面,這種認知往往會讓企業忽略了智能制造的本質,從而使其陷入想轉型卻不知道該怎么轉的迷茫境地。按用戶的思維建互聯透明工廠,就是海爾對于工業4.0,或者說對智能制造的深刻理解。海爾布局互聯工廠,其并非簡單的機器換人,而是全系統、全流程顛覆整個制造體系。
智能制造的“智能”不僅體現在產品本身,更在于對用戶需求的把握。海爾通過前聯研發、后聯用戶,進而打通整個生態價值鏈,實現用戶、產品、機器、生產線之間的實時互聯,全方位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具體來說,就是海爾借助前期交互平臺實現與終端用戶需求的無縫對接,并通過開放平臺整合全球資源,迅速響應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從原來的為庫存生產轉變成為用戶個性化創造,讓他們從“消費者”變成生產和消費合一的“產消者”。
互聯工廠模式不是一個工廠的概念,而是一個組織的概念。在這個組織里面,用戶和利益攸關方可以全流程參與到企業每一個環節,企業每個環節可以與他們直接對話。同時,海爾互聯工廠模式消除了中間環節,實現了用戶、企業和利益攸關方的有機融合,這種模式創新正是全球制造企業未來變革的核心。
海爾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探索是人作為了第一出發點,這不僅是海爾文化基因中“以用戶為核心”的表現,其也深刻踐行了當前時代的主題——用戶主導市場。即如康德所言,人是目的而非工具。海爾新時代的探索,一方面將內部的員工轉為創客,形成自驅動力;另一方面拉近外部的用戶,形成演進推送力。但不論哪一方面,海爾對“人”這個個體的關注是前所未有的。
開放平臺上的定制之路
在進入網絡化戰略階段后, 海爾賦予了“員工與用戶”關系新的含義。海爾顛覆出“企業平臺化、用戶個性化、員工創客化”的“三化”戰略,并以對內布局互聯工廠,對外搭建U+智慧生活平臺作為主要實踐手段。這種思維運用在智能制造領域,則會孕育出全新的生產模式,即定制化。
定制化概念在互聯網時代并不是什么陌生的名詞,但對于家電企業來說,定制化并不是一個容易實現的目標。第一是因為定制化家電生產成本過高,第二則是因為中國定制化市場尚未成熟。但海爾卻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其開啟了由大規模制造向著大規模定制轉型的道路,并將用戶、研發資源、供應商和創客整合到一個共創共贏生態圈中。
開啟大規模定制道路,也曾讓海爾遭遇了諸多質疑,甚至有人將這條道路形容為“自尋死路”。但是隨著Hello Kitty、迪士尼等一系列定制化家電的問世,海爾不僅沒有被時代淘汰,相反的,其大規模定制模式正逐步顯現出生命力。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世界頂級管理大師加里?哈默給出了非常明確的答案,海爾是一個開放的平臺。
單獨一根羽毛僅僅只是根羽毛,但足夠數量的羽毛就能匯成翅膀,海爾在探索智能制造過程中同樣遵循這個道理。封閉式的發展難以應對變化萬千的個性化需求,而匯聚全球的資源則有能力實現不可能的目標。互聯工廠產出的產品是一個全球資源融合的結果,其不是孤立地生產,而是開放地兼容。除了無障礙引入全球一流資源外,海爾還將互聯工廠“透明化”,用戶通過手機端口就可以看到產品生產的實時情況,這種透明公開彰顯了海爾打造開放平臺的決心。
海爾互聯工廠對于舊制造模式進行了徹底顛覆,它代表的不再僅僅是一個工廠的轉型,而是創造了一個新的生態系統,而這也代表著互聯工廠已經探索出當下一種嶄新的企業形態,即“互聯企業”。零距離的互聯網時代,造就了零距離的海爾式制造,以開放的姿態走大規模定制之路,這也是海爾“云接萬端”的價值。
標準化讓海爾融入全球
如果說2014至2015年是海爾探索智能制造的破局之年,那么2016年就是其探索的沉淀之年。2016年海爾智能制造圍繞著工業智能研究院、COSMO平臺和標準化三大板塊進行探索。其中,海爾智研院能為全球企業提供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并使海爾平臺具備從設計研發到生產制造到產品輸出的全流程服務能力。而COSMO平臺則融合了海達源、眾創匯等多個平臺,通過協同創新的方式讓全球資源為用戶所用。作為互聯工廠模式的核心探索,海爾將標準化的引領視為自身智能制造之路的終極目標。為什么要對標準化進行引領?從海爾自身角度來看,智能制造走向標準化能夠更加有效地把握用戶需求,其輸出的產品在質量和用戶體驗方面也更具競爭力,這無疑會加速海爾互聯網轉型的速率,并進一步激活創新方面的活力。
當前是一個全球零距離的社會,海爾的互聯網轉型之路必須開放融合,如果割裂前行,則毫無意義。標準化的引入對中國企業在生產和模式發展上都具備深刻影響,其可以使生產更具精益,最大限度刷新用戶的消費體驗;同時又保證了模式發展的規范,不會因行業準則模糊不清而影響了中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的口碑。海爾的智能制造之路,得益于互聯工廠打開的全新局面,但又不只限于互聯工廠帶來的諸多成果:互聯工廠、用戶核心、大規模定制、開放的平臺、標準化引領。
打造中國智能制造平臺符號
現在海爾正在下大力氣對“軟性制造”進行開發,將COSMO打造為代表中國智能制造的云平臺。個性化定制讓用戶全流程參與到設計、研發等生產過程,是海爾以用戶最佳體驗為中心的理念的反映,也是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軟性制造的重要實踐;而智研院的成立將實現海爾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并將以COSMO為核心對外輸出服務以及硬件軟件一體化的集成的解決方案。
引領海爾智能轉型的四個新模式
去年8月11日,海爾召開透明工廠發布會,通過在全部互聯工廠中安裝的攝像頭,向全世界直播其先進的生產線,至今已有一個年頭。向全球開放生產線,對于其他企業來說相當于“自殺”式的行為,卻成為海爾展現制造實力的窗口。正是因為有了海爾透明工廠的大膽舉動,才能夠讓用戶更加了解甚至可以監督海爾產品的生產過程,使得用戶對海爾制造的信賴度有進一步提升。如此大膽的開放其生產線,背后隱藏的其實是海爾互聯工廠顛覆傳統制造的四大新模式。
一是從工人到機器人,顛覆人工作業。
在傳統的生產制造模式中,生產線前站著的是工人,從面板的切割到機器的焊接,全都靠人工來完成,這樣的生產模式就不可避免的產生誤差,增加內部損耗。而海爾在互聯工廠全部采用機器人社區無人作業,通過先進的設備進行自動換模、自動上料等,實現自動化生產,不僅可以與生產鏈其他環節無縫對接,提高生產效率,還能保證生產精度,杜絕生產誤差,為消費者創造更高品質的生活。
二是從孤島生產到智能互聯,顛覆串聯式作業。
過去的生產模式主要依靠人工作業,生產的每個環節都是單機孤島作業,信息無法及時傳遞。如果一個環節出現問題,不能及時傳送到其他環節,引發不必要的損失。而海爾互聯工廠精密裝配機器人社區,預裝機器人溝通、協同作業,通過RFID,實現產品與設備、產品與模塊、產品與人員之間的多重互聯,全程數字化監控,顛覆傳統串聯式作業,實現并聯式生產。
三是從大規模制造到大規模定制,顛覆同質化生產。
互聯網時代,用戶需求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第一生產力,傳統制造業大規模、標準化的生產模式顯然難以滿足用戶個性化、碎片化的需求,這就決定了企業的關鍵不再是制造產品,而是對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滿足。在這種情況下,海爾互聯工廠率先實現了個性化定制,用戶可根據個人喜好網上下單,工廠通過系統APS自動排產,滿足用戶個性化定制最佳體驗,改變過去工廠批量生產、大規模制造的固定模式。
四是從毫不知情到全球直播,顛覆封閉式生產。
海爾互聯工廠,用戶不僅可以定制個性化產品,而且定制產品的上線、裝配、下線時間都可通過APP全程可視。隨著海爾透明工廠的建立,通過在全部互聯工廠中安裝的攝像頭,更是將互聯工廠的生產線置于全球用戶的眼皮之下,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海爾生產的監督者。
截止目前,海爾已經在全國布局了七大互聯工廠,其中五個整機工廠,兩個模塊工廠,代表中國企業走向工業4.0邁出了堅定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