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國慶假期的第一天,項目工程師王鴻飛還在北京亦創智能機器人創新園的辦公室里忙碌著。他所在的公司是從去年起進駐創新園的20多家機器人企業之一,因為公司“訂單接連不斷”,王鴻飛要舍棄假日盯著項目。創新園的另一端,工人們還在施工、布置場館,不到半個月,這里將迎來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
機器人醫療運輸無人機
如果將時間軸拉到30年前的1986年,這里還是老字號國企北人集團的印刷廠廠址。那時,國家實施“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中國機器人產業化就此拉開序幕。
今天,中國產業結構已經迎來質變的轉型機遇期,這中間隱含了怎樣的時代變化?中國機器人產業又經歷了哪些起承轉合?
①探尋皇冠上的明珠
在2015年出版的《與機器人共舞》一書中,身為《紐約時報》高級科技記者的作者約翰·馬爾科夫提到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的對話。約翰指出,機器人技術的快速發展將對中國等新興制造業國家的社會穩定構成威脅,中國將會遭遇失業危機。而卡尼曼則反駁道“你沒有抓住問題的精髓……機器人進入中國的時機其實恰到好處”。
約翰后來承認:事實證明,卡尼曼是對的。
實際上,早在1981年左右,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已經開始研究機器人項目,當時,機器人在日本也不過發展了10年。
1986年“七五”計劃時期,國家組織專家對國際機器人技術進行跟蹤研究,用業內專家的說法,很長時期我國機器人研究都處在“技術攻關”階段。
直到2011年“十二五”規劃,國家再次將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提到重要位置。彼時,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
隨之而來的,則是中國進入機器人需求加速增長的臨界點。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2013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近3.7萬臺,約占全球銷量的1/5,總銷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2015年,中國市場共售出6.6萬臺工業機器人,連續3年位居全球市場首位。
與約翰的預測相反,中國正積極擁抱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并利用由此帶來的產業升級機遇。
“一要符合國家戰略,二要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區域發展要求,三要有市場需求,四要企業自身擁有資源條件。”這是當傳統印刷業呈現衰落跡象需要轉型的時候,北人集團對轉型方向的基本判斷。
對于中國,發展機器人有如探尋“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影響將極為深遠。
②“蛋糕”變大了
長期以來中國的機器人主要依賴進口。1995年前后,ABB、庫卡、安川、發那科四大機器人制造商幾乎同時進入中國市場,銷量從每年幾十臺到百余臺不等,客戶則以汽車制造商和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為主。當時,集中了一批外資、合資和本土汽車企業的上海,則成為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主要陣地。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發布的2013市場數據顯示,從應用行業來看,外資機器人一半應用于汽車行業,在庫卡和ABB,這個數字更是將近60%。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資料顯示,2012年之前,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由外資品牌統治。之后國產品牌逐漸爆發,到2015年,已經占據了32.5%的國內市場。
隸屬中國科學院的新松機器人公司則是國產品牌的代表。這家國內首家機器人上市公司的產品涵蓋工業機器人、潔凈機器人、移動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及智能服務機器人五大系列,其中工業機器人產品填補多項國內空白,潔凈機器人多次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與封鎖,大量替代進口。2014年新松機器人實現營業收入15.24億元,同比增長15.50%;2015年的中期業績預告中,新松機器人實現盈利1.56億元-1.81億元。
2016年4月,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三部委聯合發布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10萬臺”。
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下,技術和資本頻繁進入。2016年年初,工業和信息化部對全國機器人產業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初步統計,涉及機器人生產及集成應用的企業有800余家,其中200多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以入駐亦創智能機器人創新園的20多家企業為例,其業務也已涵蓋醫療、服務、消防救援運輸、無人機等各大領域。
面對這樣的市場動態,新松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有新企業進入對行業來講是件好事,這就形成了一個生態系統,而且企業增多,行業變大,蛋糕就變大了,新松從中得到的也變多了”。
③窗口期的機遇
這些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空間布局上也有一些變化。以上海為代表的外企巨頭集聚的長三角之外,珠三角正成長為中國機器人產業另一個極具活力的中心。
這一點,與許多創業者對中國機器人產業未來發展的判斷不謀而合。世紀之交,中國曾經依靠巨大的人口紅利把許多行業引入中國,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不僅意味著體量龐大,同樣意味著產業豐富。而珠三角,則是制造業在中國的代名詞。
當各個行業都響應自動化的需求,向機器人時代靠攏的時候,珠三角則成為創業者難得的舞臺?!皬膭摌I公司的角度來說,珠三角比長三角更好。因為目前機器人里的主要企業都在長三角,他們都把總部設在了上海。而珠三角是制造業的基地、世界工廠,這里沒有非常好的機器人產業基地?!崩钊鹤詣踊夹g有限公司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曾說。
和諸多落戶珠三角的創業公司一樣,他們不去長三角與資金雄厚的外國機器人廠家競爭,也不將眼光局限于機器人發展相當成熟的汽車行業,而是將3C領域(電腦、通訊和消費性電子)視為自己的“藍海”。以消費電子行業為例,雖然看起來公司都不大,但有業內人士估計,其對機器人的用工量和需求是汽車行業的5到10倍。
“國產機器人的優勢是針對中國工廠做定制服務”,而且,我們可以用貼近營銷的優勢,應用靈活多變的特點,快速找到商業模式和利潤點,有創業者這樣表示。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資料顯示,今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開始迅速增長,清潔機器人以每年倍增的速度在普及,家庭娛樂用無人機在國內越來越受到歡迎,兩輪平衡車性價比明顯提高并逐漸被國內用戶所接受,骨科機器人、膠囊機器人等代表性產品也已經在一些大中型城市的醫院開展常規臨床應用。
王鴻飛所在的公司就是以生產導購、客服、前臺等服務型機器人為主,他們已經接受蒙牛、伊利及一些金融企業的生產訂單,其機器人產品早已能在市場上見到。談到搬遷至創新園后的變化,張鴻飛笑言,“這里風水好?!?/p>
北人集團副總裁郭軒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創新園做的事情就是“我們搭臺,別人唱戲”,期望最后形成以國有資本為支撐,民營資本注入為發展方向,真正促進中國機器人的技術突破和產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