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中國市場,除了裝機量不斷上升,機器人應用的行業也不斷拓寬。中國市場將是未來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對此國際機器人巨頭紛紛搶灘中國市場,以abb、庫卡、安川電機、發那科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國外機器人企業占據中國機器人市場90%以上的市場份額。
IFR數據顯示,2010年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中,用于焊接、噴涂及各種裝配操作的機器人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機器人的技術和工藝日益成熟,生產成本和使用成本快速下降,性價比則不斷提高,尤其在精細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方面較人工有著顯著的優勢,這種優勢未來還將進一步擴大化,機器換人將成為主流趨勢。工業機器人產品按10年使用壽命折舊(含維護費用)每年成本約5萬元,可承擔3~5個工人的工作量,而一個熟練技術工人的平均工資約5~7萬元每年,同樣的工作量則需要付出20萬元/年左右的人工成本,遠遠超過工業機器人的使用成本。所占比例約為55%,主要用于汽車行業。從增速來看,增長最快的是用于汽車整車制造焊接工藝中的弧焊機器人,同比增長了186%,占當年工業機器人總安裝量的39%。
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另一個增長動力,來自一般工業的升級換代需求,并替代成本日益增長的勞動力。
前景:機器人成轉型重要力量
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引發了眾多傳統制造企業“以機器換人”的裁員熱潮。2013年裁掉1.6萬名員工的海爾集團,2014年又裁掉1萬名員工;國內著名的制造業巨頭京東方,在其北京“8.5代線”面板生產車間中竟然見不到一名員工,只有各種各樣的機器人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OEM巨頭富士康每年新引入1萬多臺機器人,截止到2015年4月份,富士康擁有的自動化生產裝備數量已經達到了10萬臺。
隨著企業引入機器人成本的不斷下降,機器人在生產車間中的廣泛應用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業內人士表示,2010年,電機制造企業中引入一臺工業機器人,大概要用3~4年的時間才能收回成本;而5年后的今天,電機制造企業引入一臺工業機器人只用2年時間就可收回成本,一臺機器人可以完成兩名工人的工作量。
企業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前提下,機器人的廣泛應用將是解決中國目前勞動力難題的有效途徑,而且在精密度要求極高的領域機器人比人更加可靠。回顧近年來制造業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工業機器人是制造產業轉型升級的巨大推動力量。
在廣州東莞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自2010年以來東莞有66%的企業實施了“機器換人”戰略,其中將近一半的企業人工成本降低了10%以上,約有20%的企業人工成本下降了30%以上。
對中國的制造業來說,中國發展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第一大市場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在全球經濟普遍低迷的背景下,國內制造業產能過剩、人工成本上漲,使眾多制造企業的盈利空間大幅度減小。這一方面使融資能力較差的眾多中小企業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另一方面也促使許多中小企業通過產業的轉型升級尋找到了新的出路。未來,機器人產業發展推動下的高端制造業轉型將成為主流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