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莊正在進行的WRC 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為“機器人熱”再添一把火,激動講解的從業者、興奮不已的觀眾、高朋滿座的專家,機器人產業因中國市場青睞而顯得全面看漲。不過,技術嚴重不足、普及應用困難、價格居高不下、盲目性投入、概念玩家攪局……這個有點科幻意味的超前市場仍然存在“消化不良”等疑難雜癥。
技術嚴重不足
論壇、比賽、展覽等各大場館門庭若市,這屆世界機器人大會盡顯當前機器人的熱門程度。論壇中總結的數據與觀點中,行業專家表達了對機器人發展期待的同時,更多地描述了技術不足的問題。
機器人自從1959年誕生以來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應用,特別是在汽車工業,近年來在康復醫療、國防、太空探索以及自然勘探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丁漢認為,目前,現實當中的機器人和人們的期望值有很大的差距。他分析道,大多工業機器人在一些結構化的環境當中工作,在線傳感能力都比較差,服務機器人目前只能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特種機器人則都是需要通過遙控操作來完成特定的工作。
很多從業者把目前的機器人產業比做十幾年前的手機,認為當下機器人在技術上的發展將會與手機時代一樣智能化也將十分迅速。然而這種觀點依然受到一定的質疑。
香港科技大學機械航空航天工程學教授王煜認為,機器人這個行業要比手機行業難得多,它牽扯到的技術更全面,不僅僅是簡單的傳感,更多是驅動這一關鍵技術。今天手機產業鏈是短平快地出現成果,但是在機器人方面目光比較短的話不見得會達到很好的效果。“機器人是一個大系統,有驅動、傳感和交互,這樣做研究的時候必然要花很大的范疇和精力。所以從資金、人力和場地上來講,它比做手機和互聯對資金和資源的需求要高得多”,他補充道。
其實,如何讓機器人和人類共同合作才是當前面臨的挑戰,這包括太多技術上的難題要攻破。然而,當前人工智能(AI)的技術應用更多仍然處于實驗室階段,何時能解決應用的問題還很難判斷。
技術上難以達到高標準的同時也讓國內的機器人稍顯遜色。北京商報記者在世界機器人大會期間了解到,不少國內的機器人尤其是工業機器人大部分的關鍵配件技術都引自國外。在展覽現場北京商報記者也發現,有的國產機器人設備雖然整機是國產的,但瑞士ABB(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等標識仍然很顯眼。安川首鋼的員工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安川首鋼作為一家中日合資公司,機器人的技術方面多由日本安川電機(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主導。
應用普及尚早
大規模的會展比賽近年越來越頻繁,市場教育是整個行業的燃眉之急。不過,相對于走馬觀花地看這些能歌善舞的機器人,各個行業更關心下一步到底如何去應用它們的真實能力。
目前為止,機器人被廣泛應用的領域當屬汽車產業,研究汽車產業可以發現,批量化、標準化、信息化這三個特點導致了機器人可以很快地應用上去。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伯基分析道,電子行業、家電行業、家具行業和建材行業已經比較直接地用上了機器人。如果在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解決之后,各行各業用上機器人的需求甚至會超越汽車行業。
不過,縱觀機器人產業的各應用場景,最難以形成需求的還是貼近消費人群的服務類機器人。參加大會的一位觀眾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這些機器人看起來都很相像,給人的感覺比較笨拙,交流起來也沒那么順暢。“感覺大多數機器人都只會一些簡單的表演,只是單純地模仿人類的動作,帶小朋友來看還是比較有意思的。不過,有些機器人被做得很像真人反而讓我有些不適應”,該觀眾直言。
以色列機器人協會主席Zvi Shiller認為,這個市場還沒有對機器人有絕對的需求,這是產業需要應對的一個挑戰。有些公眾對機器人在身邊走來走去是很恐懼的,很多時候機器人的行為也不可預測,這些都是推出產品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問題。
其實,今年開始有些機器人已經進入了導購等角色,出現在商場、銀行、辦公場所等。但陪伴型機器人、教育型機器人等產品并不好賣。一位參展企業人員表示,目前產品仍然在展示階段,尚未投入市場。
市場普及程度不高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價格。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這些機器人的價格讓人大跌眼鏡,有的簡單的機器人玩具動輒就要幾千元,更不用提那些安防、工業機器人了。北京商報記者從不少企業工作人員處了解到,商用機器人的價格目前還很難降下來。獵鷹無人機一臺最基本型號的巡查無人機價格就達到10萬元,海爾子公司克路德的安防機器人價格也在十幾萬到幾十萬元之間。Fetch robotics的工作人員坦言,目前該公司的倉儲搬運機器人組合售價在140萬元,只有在中國量產達到一定規模才能期待大幅降價的可能。
市場盲目投入
最近幾年無論是國家到各地方政府,還有企業界,甚至包括金融界對機器人的研究都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和投入,包括這些年涌現出幾千家機器人企業,國內的很多城市都有機器人的產業園,從業的人數應該是呈指數級別在增長。
但是,這種增長帶來的火爆場面卻隱藏著憂患。業內流傳一句話,“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現在大多數的企業和創業者迎頭齊上催促產品開發,但忽略了標準問題,因此讓這個本身就處于初期階段的產業顯得十分盲目。
幾周之前,由于不能達到足夠高的標準,Google旗下的一個機器人相關工程被取消。這也證明了,如果企業沒有很好完成產品的研發就推向市場的話就是一種錯誤的行為。機器人作為技術含量特別高的領域必須滿足相關標準,然而這并非那么容易解決。
Zvi Shiller認為,機器人不是互聯網,有的時候行業會被互聯網的革命慣壞,互聯網使得開發機器人變得更加容易了,實際上這是由軟件推動的機械系統,而這樣的軟件并不好做,需要在不同的條件之下工作,短時間內根本做不來。另外,故障率要非常低,如果產品的安全程度和質量并不高的話會導致傷亡,尤其是在需要和人進行互動的服務類機器人方面。
讓企業產生熱情的不止是市場的前景,還有資本的推波助瀾。市場初期的一個好處就是人人都有機會成為黑馬,引領行業。這也是當前不少投資者更愿意支持小企業和創業團隊的原因。因此,上千家企業的誕生也不是聳人聽聞。
不過,機器人需要很長時間的資金支持進行研發才能使技術變得成熟,很多時候需要花三四年的時間,也許五年十年都不會有太多的回報,這對投資方來說并不劃算。不少概念型產品正是為了迎合資本方面需求的產物。
另一方面,一些知名大企業對機器人也在大手筆投入。今年5月,美的集團以自愿要約收購方式收購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集團,預計最高將支付不超過約292億元。美的方面稱,機器人將是該公司擴展業務的一條新路徑。
“機器人這個行業應該是投資大、見效慢,而且風險高的行業,不僅僅是燒錢的問題,不要像互聯網行業那樣看待機器人行業。”漢德資本董事總經理孫正認為,資本就是一個工具,就像任何工具一樣,可以產生拔苗助長的負面作用,也可以產生如虎添翼的正面作用。做基礎研究應該是以好奇心作為最初的出發點,而不是絞盡腦汁想如何商業化。投資人的工作是看到了以后幫助企業商業化,在社會當中找到應用產品的點,并不應只想到幾年以后的套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