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這顆鑲嵌在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近幾年掀起了產業化的熱潮。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應用市場,市場規模擴張速率連續4年超過50%。據統計,我國40多家高新區規劃了機器人產業園,30多個城市把機器人作為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支持,直接和間接的機器人企業已有4000多家,近50家上市公司開始從事機器人產業。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機器人在“量”的猛增背后仍存“質”的隱憂,機器人產業短缺和過剩并存。
近年來,在一系列政策支持及市場需求拉動下,我國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32999臺,已連續3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預計到2020年,我國機器人市場的銷售總規模將達到1500億元。未來機器人行業的重心將出現在亞洲,而中國將成為機器人應用的主戰場。
中國2013年到2021年將處于輕度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隨后迅猛增加,由2.58億人增長到3.71億人,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老齡化水平在2024年達到20.3%。這必然會形成連續的“機器人需求”:生產的勞動力短缺讓人們聯想到工業機器人,而養老的勞動力短缺則讓人想到養老機器人。除了現在已經投入使用的專業級服務型機器人,未來面向個人和家庭的服務型機器人也將迅猛發展。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可減輕照顧者與病患壓力,并能提供心理慰藉、協助病患更加放松的居家療養型機器人。另外,服務行動不便者的醫療照護是另一大趨勢,可協助患者上下輪椅、行走復健,甚至幫助行動不便者上下樓梯的多種醫療機器人已經投入了實際應用。
雖然服務型機器人帶來了諸多方便,但另一方面,當各行各業都陸續引進了機器人時,就出現了機器人搶奪人類工作的疑慮。如何在機器人進入“職場”時保障原有勞動者的權利、如何劃分人與機器人的工作分工,將成為各國推進機器人應用時無法回避的重要議題。
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組委會秘書長徐曉蘭表示,智能制造不等于“機器換人”,簡單來說,機器人并不是來“搶飯碗”而是來“幫忙一起干活”的。在徐曉蘭看來,中國迎接機器人時代,在很多領域,機器人正在創造新的就業崗位。智能制造與機器人是多種技術的交叉融合,自身發展就離不開大量專業技術人員,它催生的新產業生態更會吸納大量勞動力。
中國機器人產業園區現在有40多個,有機器人概念的上市企業超過百家。但做好機器人產業不能光靠“概念”,片面追求量的滿足,要看到差距,要厘清時代的需求和現實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