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作為戰略新興產業的代表之一,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呈現出強勁態勢,連續三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但是,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短板也不少,除了核心技術的缺失,人才儲備的不足,目前已經開始凸顯。
工業機器人產銷量迅速增加
今年1-10月份,我國國內工業機器人產量超過5.66萬臺,同比大幅增長接近三成。目前,全球每銷售5臺機器人,就有一臺是在中國安裝的。但在工業機器人市場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同時,一個制約因素越來越明顯。
工信部教育考試中心副主任周明指出:“我們國家人口紅利在逐漸減少,這樣的話,機器換人就成了很現實的問題。就是說在勞動力短缺的時候,我們在生產制造業肯定要有大量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因此,培養工業機器人的技能操作人員,就成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在我國,工業機器人已經在汽車制造、電子、橡膠塑料、軍工、航空制造、食品工業、醫藥設備與金屬制品等領域得到應用,尤其是在汽車工業應用中比例高達38%。有預測認為,未來三年,機器人在電子、金屬、橡膠塑料、食品以及醫藥行業的出貨量將超過汽車行業,一般制造業領域將成為工業機器人的新戰場。
專業人才缺口巨大
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所長、“機器人爸爸”孫立寧說:“按照目前中國機器人安裝量的增長速度,人才需求早處于干渴狀態了。”我國機器人操作人員的缺口到底有多大呢?周明透露,缺口超過500萬人,如果不加快培養,就會給全國的智能化拖后腿。
工業機器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買來就能用的,需要進行編程,把機器人本體與控制軟件、應用軟件、周邊設備等結合起來,組成一條完整的生產線,才能進行生產。不僅操作崗位,維修、管理等崗位,也人才告急。
機器人專業人才奇貨可居
因此,機器人專業人才奇貨可居。為了找到一位能夠管理和維修機器人的工人,2014年年初,企業開出的年薪起步價是50萬元。近來,操作機器人的技術工人的工資,也漲了一倍,與機器人相關的專業技術人才成為很多畢業生艷羨的對象。很多職業院校看到了市場前景,據不完全統計,有超過120多家職業院校開設了與機器人相關的專業方向。
國產機器人人才荒更嚴重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同樣面臨人才荒,國產機器人比進口機器人的人才荒更嚴重。眾所周知,全球工業機器人行業當前形成了“四大家族”,分別是日本發那科、安川電機、德國庫卡、瑞士ABB。這幾家企業占據了全球機器人行業的一半市場,更是牢牢把握著中國市場。為什么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在工信部裝備工業司機械處處長王建宇看來,這也跟人才有關。
王建宇認為:“雖然我們國產機器人存在一些問題,但實際上跟進口品牌擺在一起,從實驗室或者特定環境對比的話,這些問題本身不大。為什么在實際應用中我們的用戶反映出這樣的問題和那樣的問題,可能更多原因還是“人”對國產的機器不習慣。”
分析認為,面對人才短缺問題,企業和院校應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投入資金加大教育和實踐力度。而國產工業機器人,更需要解決好人才培養問題,做到真正的中國“智造”。
深圳高交會發生機器人傷人事件
繼續關注機器人的話題。在不少科幻作品中,都出現過這樣的場景:機器人擁有自我思維后,對人類進行反攻。而就在這兩天的深圳高交會現場,傳出一條讓人驚詫的消息:一臺名為小胖的機器人,突然打碎展臺玻璃,還砸傷了路人,這還是國內首次出現智能機器人傷人的新聞,現場玻璃四濺,參觀者紛紛叫嚷“機器人鬧事啦”!
那么,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高交會隨后澄清:事故原因是人為操作失當,誤將“前進鍵”當成“后退鍵”,導致機器人撞向展臺玻璃,玻璃倒地摔碎并劃傷一名現場觀眾。這個回復的意思很明確,這次事故并不是機器人本意為之。
劉慈欣:離機器人覺醒還差著十萬八千里
不過,機器人傷人的事件,此前有過。早在80年代末,日本就出現了機器人把工人放上流水線導致傷害事件。科幻作家、《三體》作者劉慈欣認為,這類事件只是意外。
劉慈欣說:“迄今為止發生過的所有機器人傷人事件,包括高交會上發生的事件,都是普通事故。就好像一些別的家用電器,如電視、洗衣機、冰箱等,都可能出事,可能傷害到人類,前段時間還發生過手機爆炸傷人事件。沒有必要因為這是個智能的機器而過度解讀。目前人類所達到的人工智能水準,離機器人覺醒還差著十萬八千里,能不能克服大量技術障礙而走到高度智能化的地步尚未可知。”
專家點評:當機器人進入我們的世界,安全防護體系是前提
不過,這條新聞仍舊引發了各方的關注,尤其是服務機器人現在與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幫助孩子學習,照顧老人,機器人的能力越來越強。今年4月,工信部等還聯合印發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機器人在5年內將走入養老服務業。
那么,伴隨機器人開始進入千家萬戶,面對銅頭鐵臂,人的安全該如何保障?
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秘書長、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徐曉蘭認為:“這次機器人傷人事件兼具偶發性和必然性。從我國機器人的發展來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時間較長且設計比較完整,整體安全性能也比較成熟。但服務機器人還在小批量的試用階段,沒有形成規模化的使用,設計時的安全考量不是很完備,服務機器人的應用還屬于萌芽狀態或是試用階段。再加上很多企業忙于或是急于做市場推廣,更多的是注重它的功能和應用,而對安全方面的設計恰恰是它的弱點。這次事件給我們帶來了一個警示,提醒我們要更加注重服務機器人的安全設計。沒有安全設計和認證的服務機器人,特別是提供對人服務的機器人不能走向市場。此外,隨著對服務機器人需求的增長,市場變得更廣闊。而服務機器人安全標準和現有設計是滯后的。其實在今年和去年的世界機器人大會都特別加強了對服務機器人進行安全認證的要求。這次高交會的機器人傷人事件,雖說是人為操縱失誤,但它其實應該有緊急制動的功能,而不是在危急時刻要完全依靠人力控制,這是安全設計方面的天然缺陷,可能也是產業發展的必經過程,但要引起我們足夠的警惕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