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龐大的市場需求空間對于中國到底意味著什么?是像汽車產業那樣陷入國內的群雄逐鹿,還是像高鐵產業贏得戰役一樣“揚帆出?!背蔀橹袊圃煨碌拿?
自2013年以來,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新戰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數據,中國工業機器人2015年和2016年的銷量增速分別36.6%、37.7%,2016年機器人銷量將接近10萬臺。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統計,2016年國產工業機器人銷量繼續增長,上半年累計銷售19257臺,按可比口徑計算較上年增長37.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0.2個百分點;考慮到前期研發企業實現投產、新企業進入等因素,實際銷量比上年增長70.8%。從企業層面看,有超過六成的國產工業機器人制造企業銷售量同比增長,特別是部分龍頭企業發增長明顯。從機械結構看,多關節機器人占比持續提升,具體來說:
2016年上半年國產坐標機器人銷售加速,銷量超過8100臺,占國產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的42.1%,比上年提高4.7個百分點。
多關節型機器人上半年累計銷售6225臺,同比增長67.2%,增速與上年基本持平,在工業機器人總銷量中占32.3%,比去年全年占比提高5個百分點。
工廠物流機器人銷量超過1000臺,同比增速高達71.3%,在機器人銷售總量的比重與上年持平。
平面多關節機器人銷售1750臺,同比增長12.6%,占總銷量的比重比上年回落4.7個百分點。
圓柱坐標機器人累計銷售563臺,同比增長17.8%。
并聯機器人上半年銷售有所回落,完成銷售330臺,同比下降7%。
從應用領域看,2016年上半年國產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分布與上年基本相同,具體來說:
有60.1%的國內產工業機器人應用在搬運與上下料領域,這一比重較上年提高7.3個百分點,銷量同比增長94.3%。
其中,用于金屬鑄造的搬運與上下料機器人是今年的一個新亮點,越來越多的鑄造企業使用機器人從事上下料工作,上半年銷量同比增長近8倍。碼垛機器人和材料搬運機器人增速也分別達到185%和117%。焊接和釬焊是國內產機器人應用的第二大領域,銷量同比增長20.9%,約占總銷量的13.8%。此外,用于切割、磨削、去毛刺等領域的加工機器人和壓裝用裝配 機器人市場均表現良好,上半年銷量同比分別增長103%和130%。
從應用行業看,國產工業機器人已服務于國民經濟37個行業大類,91個行業中類,與上年相比應用領域更為廣闊。不過,3C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依然是國內產機器人的主要市場,在國產工業機器人銷售總量中的占比分別達到30%和12.6%。其中,3C制造業占比較上年同期提高近20個百分點。
從應用區域來看,華東、華南是工業機器人應用的主要區域。產品流向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43%和10%的國產工業機器人分別銷往華東和華南地區,華中地區占比約10%,而華北、東北、西北、西南地區占比總計17%
“小散”打天下 機器人支撐中國制造新名片?
據統計,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約為25萬臺。而據工信部裝備司副司長孫峰透露,今年1到10月份,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保持高速增長,產量達到56604臺,比去年全年產量增長71.5%。根據機器人十三五產業發展規劃,預計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銷量與保有量將分別超過到15萬臺與80萬臺,到2025年機器人年銷量將達26萬臺。
全球知名咨詢服務公司Frost&Sullivan近期發布的2017年全球科技趨勢報告指出,明年中國將成為一個“超級機器人”大國。Frost&Sullivan坦言,雖然在機器人密度方面中國還落后于一些工業發達國家,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規模和樂觀的市場前景,各路豪強紛紛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工業機器人群雄逐鹿格局悄然顯現。以庫卡、ABB等四大巨頭為代表的外資巨頭加速中國本土化布局,進一步提升市場占有率。在外企紛紛通過本土企業使得自己更加適合中國市場生態的同時,國內大小企業也在紛紛搶灘。
各路機器人公司信心滿滿,政策扶持力度同樣開始加碼。2016年4月,工信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產業發展五年總體目標,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10萬臺。
而按照工信部規劃,到2020年,中國要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培育3家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打造5個以上機器人配套產業集群、在高端市場的產品占有率達到50%以上。
安信證券認為,我國人力成本上升、工業機器人成本回收期的縮短、工業機器人密度的差距都將維持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景氣度,中國還將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工業機器人國家。預計未來幾年中國機器人產能將成倍上升。
市場雖大,依然“小散”打天下
市場熱度雖空前高漲,正在發展的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在核心技術上仍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彌補。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在工業機器人產業全球重要專利申請人中,日本的安川電機公司和發那科公司分別以5823項和4512項專利申請位居全球前兩位,三星、日立、本田、索尼、庫卡、西門子等公司緊隨其后。
在這前十五位全球重要專利申請人中,日本企業占據了11席,在專利技術方面的競爭優勢明顯。而在全球相關專利申請量Top15的排名中,中國國內專利申請人無一上榜,中國國內企業與國際巨頭之間的技術實力差距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