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三屆寧波國際機器人與智能加工展覽會暨第十八屆中國國際機床裝備展覽會在浙江寧波國際會展中心落下帷幕。筆者走訪發現,在“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建設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寧波企業加快了“機器換人”的步伐,朝著智能制造的方向奮力前行。
“機器換人”挺進縱深
“這個機器人很厲害,不嫌苦、不怕累,關鍵是效率高。”寧波貝克韋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總監蔡章根指著正在工作的機器人向筆者介紹。為了展示其新配置的視覺定位系統,他讓筆者隨手擺放一個工件。只見機器人快速準確地抓起這個工件,并將它放到氣動磨頭處進行處理,整個過程十分流暢,吸引了不少參觀者的眼球。
據介紹,最近兩年,在“機器換人”浪潮的助推下,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開始走上轉型升級之路,對自動化設備和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叭ツ暾箷陂g,我們公司完成了七八份訂單,銷售額近2000萬元。預計今年訂單和銷售額比去年翻一番?!辈陶赂f。
“機器換人”之風之所以越刮越烈,是因為新裝備正成為推動企業高速發展的強勁引擎。蔡章根給筆者算了一筆賬:一臺打磨機器人的價格不到30萬元,卻可以承擔至少6名熟練工人的工作量。按照1名工人年薪7萬元計算,6名工人的一年工資需要42萬元。使用打磨機器人一年就能回收成本,且保證了打磨質量,提高了產品性能,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另一組數據則說明“機器換人”正在向縱深挺進。據展會主辦方統計,一方面,此次展會面積3.5萬平方米,有500余家廠商參展,展位數增加了20%,今年的機器人展區還有國外企業參展;另一方面,展會吸引的客戶群體越來越多元化,呈現出從制造業向其他產業延伸的趨勢。
加速前行牽絆不少
“機器換人”不是不需要人了,現在缺的恰恰是人,缺少技術型的技工、技術型的工程師。筆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對一些制造企業而言,機器人不好駕馭。工業機器人本身是比較專業的產品,無論研發還是應用,都需要懂制造工藝,壞了還要會簡單的維修。但目前包括寧波在內的一些城市的高等院校鮮有設置機器人專業,使得機器人應用及維護面臨人才短缺。
缺少駕馭新裝備的技能人才,只是推廣普及“機器換人”的一大瓶頸。目前,對寧波制造企業來說,實現“機器換人”還面臨著綜合成本過高的問題。面對“機器換人”,寧波中小企業“看熱鬧”的不少,“真動手”的偏少。目前,一般機器人每臺價格為10萬元到30萬元,只能從事一些簡單、重復的勞動。而制造業工種復雜,攏、砸、錘等需要不同的機器人。能從事復雜工種、智能較高的機器人價格昂貴,甚至需要上百萬美元,中小企業根本承受不起,只能“望機興嘆”。所以,要加快“機器換人”的步伐,必須解決成本過高的問題。
另外,企業如何才能買到真正需要的新裝備或工業機器人?這些高端裝備或機器人該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用,出現問題又如何解決?在市場還不夠成熟的情況下,這些問題阻礙著寧波“機器換人”的推進。
政企合力爭搶蛋糕
采訪中,江南大學副校長紀志成告訴筆者,要突破“機器換人”的瓶頸,關鍵要下大力氣加強機器人的研發。一方面,要研發高智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機器人;另一方面應根據中小企業“機器換人”的實際需求,努力研發制造品種更多、價格相對較低、質量可靠、實用性強的機器人,以減輕企業“機器換人”的成本負擔。
富有開創精神的寧波企業家已經開始了“追趕探索”的旅程。目前,中大電機、菲仕電機、海天驅動等甬企正在對機器人制造的關鍵技術進行攻關,力爭成為所在領域的單項冠軍。
除了在制造上奮勇突破,不少甬企也瞄上了機器人應用中的系統集成解決方案。
據了解,目前多數國內系統集成商向機器人品牌商購買機器人,再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給出符合生產需求的解決方案。而外國的機器人制造商基本不涉足這個行業,因此這里有一個巨大的市場。簡單地說,我們可以針對不同的企業規劃不同的生產線,同時派遣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后期服務。
北侖拓普集團無人化車間生產線,就是由貝克韋爾一手規劃設計的。該生產線的前期規劃、模擬運行、數據核算和后續維修等,由貝克韋爾一手包辦。拓普集團只是在原有機床的基礎上多投資300萬元,就擁有了一條“機床+機械手”的機動生產線,效率提高了30%。“僅人工成本,每年就能節約200萬元。今年,他們計劃多開幾條類似的生產線?!辈陶赂f。
寧波摩科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宋星亮表示,企業不應計較短期的投入和產出,要看重設備投入給企業未來發展帶來的變化。民營企業只有將傳統產業的制造優勢、成本優勢積極轉變為技術優勢、人才優勢,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發言權。
據寧波市機器人行業協會會長施國平介紹,“機器換人”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簡單的換機器、減少人員,而是通過“武裝”現代化、自動化的裝備,改進企業的管理方式、生產方式、經營方式,對技術進步、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等具有重要意義,是實現“寧波制造”向“寧波智造”轉型升級的動力之源。加速“機器換人”,需要企業和政府合力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