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不只是智能制造的精神內核,更是智能制造的歷史基礎。
深入調研常熟開關、格力電器、宏發電聲和中天科技這四家企業,我們發現他們有個共同特征:就是他們都自主開發專用生產設備,在此基礎上實現生產自動化,并向智能化過渡。這些企業自主推動制造升級的實踐,與長期以來的流行思維和產業政策慣性存在明顯沖突。從他們身上,可以體現產業升級的內生性。
“盆景”式工業體系需要“新物種”
長期以來,計劃體制與“跟隨模式”的歷史軌跡,塑造了一個“盆景”式國民工業體系,這一體系有個天然缺陷,就是從根本上限制了市場機制的有效性。因此,經濟學家們所期盼的“利用市場機制傳遞需求信號,以需求升級倒逼產業升級”的鏈條必然會中途斷掉。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自主設備開發的重要性凸顯。而那些自主開發生產設備,自主發展智能制造的領軍企業,不得不承擔起為整個國民工業體系“補課”的重任,并成為產業升級不可或缺的“新動能”。他們的長期努力,是補齊產業鏈上下游斷裂,在“盆景”生態系統中繁衍“新物種”的關鍵。
成功的本土企業的發展邏輯
仔細比較,常熟開關、格力電器、宏發電聲和中天科技這四家企業,雖然在設備能力產業化、商業化方面有較大差別,但他們的發展軌跡同樣反映了這一邏輯:作為自動化和智能化設備的使用者,從自己的使用經驗和需求出發,獨立或合作地對外購設備(進口或國產)進行改造,并最終開發出更適用的(半)自動化生產設備(線)和(或)檢測設備(線)。總之,轉型升級在他們身上的一大表現,就是從設備使用者到形成設備開發與制造的知識,并以此提升生產效率和競爭力。
這四家企業在主業領域的產品開發,都遠早于自主創新戰略的提出,這使他們成為各自行業中最成功的本土企業。也正因如此,他們對高端設備需求才會遭遇產業鏈上游“短板”不得不“補課”;他們在設備領域的努力,不同程度地受到主業產品創新的影響和滲透。
內生創新如何成就中國“智造”
他們的實踐證明,自主創新不只是智能制造的精神內核,更是智能制造的歷史基礎。具體而言,產品創新戰略對企業的智能制造探索影響有三:
首先,產品創新所形成的能力基礎,成為企業發展設備能力的“推力”。
這種“推力”首先體現為企業在使用設備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經驗基礎,尤其是將產品設計、工藝同設備、產線各方面知識相結合之后的全方位理解。同時,這些企業在產品創新過程逐漸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創新管理方法,并成功將這種管理能力移植到發展設備能力的過程中。如格力電器“基于掌握核心科技的自主創新工程體系建設”,和宏發電聲獨具特色的“五設一體”科技項目管理流程。
其次,產品創新所形成的專用設備需求,成為企業發展設備能力的“拉力”。
產品創新對設備和制造升級的“拉力”是通過一系列途徑實現的。首先根源于新產品引爆市場需求之后暴露出的生產速度軟肋:如為了抓住鋁合金線纜市場爆發、解決“速度”問題,中天科技僅用三年時間就把鋁合金拉絲機的結構速度提高了一倍有余。另一方面,因為產品創新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對工藝流程、零件模具、工裝夾具的調整,但這常難以獲得國內配套企業的支持,國外壟斷企業則會趁勢敲詐一番。這就把產品創新活躍的“盆景”式企業逼上了自主發展設備能力,推動制造系統升級的道路。如格力電器走上自制機械手和機器人的道路,其模具加工全自動化的能力是被不給力的國內外協廠和“卡脖子”的日本供應商逼出來的。
第三,產品創新不僅為智能制造本土化創造了機會,也為提升系統競爭力創造了條件。
主業產品創新構成了“盆景”式在位企業自主發展設備能力的源動力。使他們的自動化、智能化設備與一系列本土化要素——從市場需求、產品設計到成本結構和基礎設施高度匹配并構成一個整體,從根本上區別于“跟隨模式”。此時,只要讓本土市場資源更好地服務于國內企業的創新發展和國內產業公地的健全升級,中國市場的體量就完全有可能培育出本土技術軌道。
更重要的是,形成這種本土化的資源與知識組合,意味著中國工業具備了參與未來更高級別工業競爭的戰略性資源:這種從本土需求出發,引致本土產品創新和設備創新的全產業鏈自主創新、智能制造的發展戰略,其最終形式將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總之,今天中國的產業升級已經到了緊要關頭:是坐視經濟增長率探底,任由經濟危機的邏輯自然展開,還是重建新的轉型升級通道,實現經濟增長率逆轉,將直接決定未來中國的發展進程。而要實現這種戰略轉變,不僅需要產業界的企業家精神,政治家們的企業家精神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