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中國類腦智能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工程實驗室——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13日在安徽合肥成立。
腦科學和類腦智能技術是當前國際重要科技前沿,其對人類健康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及新型信息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是國際科技界必爭的重要戰略領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實驗室理事會理事長萬立駿表示,人工智能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目標,實驗室將通過建立腦認知和腦模擬技術研究與實驗平臺,主動承擔國家和行業重大科研項目,取得一批關鍵技術并成功轉化,構建類腦智能技術與應用領域自主知識產權和標準體系,形成可持續的產學研系統創新機制,為推動類腦智能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楊雄里表示,人類的大腦是生物演化的奇跡,理解大腦的結構與功能,提煉大腦工作原理,是實現人工智能的途徑之一。
六大步驟助力類腦智能產業化
人類大腦中神經構造十分復雜。研究人腦、模擬人腦,談何容易!發達國家在研究中也屢陷瓶頸。
“由于人的大腦非常復雜,我們對于腦機理認知不夠清楚,尤其是不了解腦功能相關的神經環路結構和功能;類腦計算模型和算法不夠精確,受計算架構和能力的制約,類腦智能研究肯定會有不少困難。”面對這些難題,吳楓卻很有信心。他表示,實驗室將通過研究腦認知與神經計算、類腦多模態感知與信息處理,實現類腦神經芯片與系統、類腦計算系統和量子人工智能的三大突破,最終形成類腦智能產業。
吳楓介紹,類腦智能實驗室的主要內容分六大步。
第一步,建立腦功能圖譜探測平臺,通過“模擬大腦的神經動態”,從而實現“處理感覺信息——感覺和運動——學習和決策”三個層面的認知。在探測過程中,對人腦進行大數據分析,讓我們更好掌握人腦的運行規律。
第二步,建立類腦多模態感知與信息處理的一體化研發平臺,也就是讓“模擬的人腦”學著視覺感知、聽覺感知和語言處理,最終實現類腦的智能決策。簡言之,就是讓類腦學會人腦的最基本功能。
第三步,建立類腦芯片與系統集成研發平臺,構建計算存儲一體化的仿生神經元,研制出高級類腦神經芯片,開展產業應用示范。類似于將這種類腦智能“裝入”芯片,并“批量生產”,應用到多領域中。
第四步,建立集成異構計算單元的類腦計算平臺,好比把成千上萬的聰明人的智慧結合起來,實現大規模并行計算。
第五步,建立融合量子模擬與經典計算的一體化硬件平臺,結合量子計算機的運用,研制出多模擬器并行的量子人工智能原型機,以量子技術為依托,實現“人腦+電腦”的“雙腦計算”,建立新型計算系統。
最后一步,那就是類腦智能機器人了。實驗室將研制具備自主能力的智能機器人,包括學習、記憶、自主學習與決策、手眼腦協同工作等這些人類擁有的能力都能“信手拈來”。
高級情感機器人有望變成現實
類腦智能研究未來的應用前景是什么?如何推動相關產業加速發展?吳楓介紹,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領域,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軍事機器人是主流,但在我國,高端市場90%都被外企占領,中國企業面臨應用低端化、市場邊緣化等困境;在芯片領域,我國核心芯片也長期依賴進口,這就要求類腦研究要聚焦于產業發展和產品應用。
據了解,該實驗室的合作單位包括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復旦大學、百度公司、微軟亞洲研究院、數據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等院校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旨在搭建產、學、研、用一體化的高端平臺。
通過類腦智能研究,開發出一個幫你開車的“機器人司機”不再是夢想;研發出一臺幫你干家務帶孩子的“保姆機器人”也不是沒有可能;未來甚至還會打造高級情感機器人,它不僅掌握了最基本的喜怒哀樂,還能模擬人腦、甚至與人腦一樣產生更多復雜情感,那么空巢老人就會有個“機器人護工”,工作中就會有“機器人同事”,人們也可能會結交更多“機器人朋友”,和他們聊天、工作、開玩笑……
吳楓表示,“中國科大自主研制的‘佳佳’機器人,是國內首臺特有體驗交互機器人,但目前技術仍相對簡單。未來,我們將會在‘佳佳’身上做實驗,通過模擬人腦,將其引入更多復雜的人類情感,力爭在4~5年內打造一臺高智能的‘智慧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