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養老陪護是當前智能生活機器人最廣的應用領域之一,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即使獨自在家,也可以應對一些基本生活需求。
智能移乘護理機器人能幫助下肢失能或者力量退化的人群,在室內不同生活設施之間移動。通過聲源定位、體感識別等手段,它輕輕地將老人“抱起”,放在自己“懷抱”中的座椅上,再按照自主規劃的路徑到達老人要去的另一地點,“行走”過程中還會回避障礙物,給老人安全和舒適的體驗。
獨居老人如果太寂寞也不用太擔心,人工智能機器人YOBY是一個聊天解悶的好伙伴。圍在YOBY身邊的“顧客”里里外外有好幾層,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不斷拋出各式各樣的問題“YOBY,你肚子餓了怎么辦?”“電池是我最好的食物”“YOBY,給我講一個冷笑話”“好的,從前……”
這個從北京來的機器人反應靈敏,能夠對人類朋友的問題對答如流,還會撒嬌、“賣萌”、傷心、生氣。當批評它時,它會生氣地扭過頭,用身子背對著人說“不跟你玩了”;不過憑借著對觸感和熱度的反應,只要摸摸它的頭或者撓撓它的脖子,它的表情馬上會“多云轉晴”,露出害羞和欣喜,還會在眼睛里顯示幾個浪漫跳動愛心。
語音已經逐漸成了機器人和人們的一種交流工具,但用意念與機器人交流,才真正體現了什么是“腦洞”大開的“黑科技”。
在模擬的老年人居住房間里,一個戴著特制頭套的人似乎在對著眼前的床“發功”,不一會床板向兩側移開了,然后又慢慢向中間收回。“正是這個‘收集’腦電波的頭套,使人腦與外部設備的連接建立起來,只要集中意識、專注地想要實現的動作,腦海中的想法就能變成現實。”寧波市智能制造產業研究院護理機器人研究中心研究員桑凌峰介紹。
據了解,日后這個“意念收集機器人”還能和家庭常用器具聯動,即使是四肢無法行動的中風或者偏癱病人,只要意識清楚就可以完成家庭用具的簡單操作。
諸多陪伴未來生活的機器人不僅給人們帶來了便利,還讓老百姓認識到機器人也具備學習能力、創造力。科技雜志Wired主編凱文·凱利說,未來還會有更多適合機器人的工作崗位,它們的到來會進一步提高生活的品質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