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機器人開始在醫療領域施展拳腳。近日,智能醫生美國IBM的WASTON“沃森”腫瘤機器人進駐廣州中醫藥大學祈福醫院,年內省內合作醫院將達15-20家。此前,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也宣布開啟“眼科人工智能診療”中心,該眼科機器人醫生可以對先天性白內障進行診療。有觀點認為,機器人醫生的病例多來自國外,而臨床治療上東西方人有基因差別。另外,價格昂貴也是一大問題。
人工智能醫生廣州試水診療
“沃森”是當前醫療領域應用最成熟的智能機器人。記者在現場看到,腫瘤科醫生將一名乳腺癌患者的病況數據上傳后,“沃森”迅速摘取關鍵診療信息,通過校對與調整,17秒即整理出一份咨詢報告。
杭州認知科技公司華南區經理卓鑫向記者表示,預計年底全省有15- 20家醫院上線沃森。
而一個月前,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開啟的眼科人工智能診療,也是全球首個眼科人工智能機器人CC- Cruiser,患者就診時拿到兩張掛號紙,一張是醫生的,另一張是機器人CC- Cruiser的。門診醫生先用裂隙燈為她拍下了兩只眼睛的圖像,圖像上傳到云平臺,與隔壁診室的機器人共享。幾分鐘后,CC-Cruiser打印了一份檢查報告,給了治療意見。
診斷依據多來自歐美
記者了解到,沃森的診斷價格全國統一定價每次4500元,診療費如此之貴并不是每個患者都能掏出這筆錢。“祈福醫院7月底前可以優惠到2000元/次。”祈福醫院腫瘤科的趙昌林則認為,昂貴的價錢的確是一個問題。而中山眼科中心的CC-Cruiser醫生的診費定價還未定下來,目前完全免費,與人類醫生采取雙出診形式,故每天前往的病人有10人以上。
另據了解,目前機器人醫生的治療方案,需要大量循證醫學數據,診療方案相對保守。此外,大量的病例是來自歐美,而腫瘤治療在人種、基因上是有差別的,它的治療方案是否適合亞洲人群還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