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戰略機器人全媒體記者 熙文
日前,摩拜單車獲騰訊領投的6億美元E輪融資,這是共享單車歷史上最大單筆融資,融資后,摩拜估值在20億到30億美元之間。本次融資由騰訊領投,TPG、紅杉中國、高瓴資本等繼續跟投,新引入的重量級玩家包括工銀國際、交銀國際、FarallonCApital等。
與此同時,重慶一家名為“悟空單車”的共享單車卻宣布停止運營。

以上兩個是共享單車行業形成鮮明對比的企業命運,同樣在做風口上的潮者,為何一個賺足了資本及關注,而另一個則只能隱退擊倒?
業內人士對于兩大事件紛紛發表了深刻評論。
關于摩拜單車:
摩拜單車融資后的高調回應及未來規劃總結一下就是:國際化+物聯網+人工智能。都很高大上,唯獨沒有傳統創業最在意的“盈利”什么事。這樣的說法,聽起來何其耳熟?
這與如今估值500億美元的滴滴如出一轍。
同樣有類型差不多的重量級玩家加入——軟銀、銀湖資本、招商銀行和交通銀行,更為相似的是滴滴新一輪融資要講的故事——大數據、無人駕駛和國際化,與這次摩拜的說法又有何不同?
毫無疑問,有了滴滴這個前路老師,摩拜復制起估值的套路來可謂輕車熟路,沒有絲毫不適感,而這一切的背后是那些掌握“煉金術”的資本所推動的。
憑借著“國際化+大數據+人工智能”這樣的絢麗外衣,可怕的資本和風投們在中國復制著一個又一個估值的神話:
一個大咖是如此神點評的:這是創業嗎?2B,2C,還是2VC?6億美金,哪怕去殺人也賺不回來吧?
瘋狂到無恥一樣地燒錢——最快速度擠死所有對手——壟斷市場——自拍自賣,短期內瘋狂推高估值——引誘市場買單。
這就是當今的創業玩法與邏輯:對不起,我不掙錢。但我還是要以很高、很高的價格賣給你。你不買你就是傻瓜!
關于悟空單車:
對于小公司而言,共享單車行業很殘酷,頭部集中效應太嚴重,資金集中,資源集中,比如供應鏈資源、媒體資源。摩拜和ofo等形成了巨大黑洞,后起的單車品牌成長空間并不大,只能做一些小城市。然而,如果做不大,你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想打這場仗,首先得有錢。
另外,對于退出后的總結,悟空單車創始人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第一, 不要去追風口,追了也沒用,小公司追不到。風口是等出來的。
第二,項目一定要能盈利。共享單車短時間內一定虧損,但你做一個項目,無論是拿投資也好,還是自己出錢,從模型上一定要跑得通,這很重要。
第三,你要有相應基因。比如做共享單車,你要有供應鏈的人加入,否則自己去搞,問題非常大。
第四,小公司還是適合小切口,形成獨特價值。就像我們做共享單車,搞到最后連被收購的價值都沒有。
看到共享單車行業的熱鬧非凡,我們不僅聯想到機器人行業的風起云涌。
現行階段,機器人行業有著太多的資本的眼睛注目,資本喜歡什么?自然是喜歡講故事的企業和有利可圖的未來。
只要你畫好了餅,只要你描繪了美好的未來,我們可以架著你從蹣跚到飛跑。跟著我們的速度,你絕對可以飛起來。
你知道機器人行業每天有多少新公司成立嗎?你知道公司如何絞盡腦汁防止內部核心人員被挖墻腳嗎?你知道一家剛剛成立的公司第一件事不是想著如何低頭沉淀技術而是四處接見投資人嗎?你知道多少傳統企業到工商注冊部門將公司名字修改成機器人嗎?你知道營業額不過百萬的企業估值多少錢嗎?你知道機器人上市企業走馬圈地只為追逐紅旗招展嗎?
凡此種種,當下的機器人行業的確令人唏噓。
當一個行業在中國的市場上被提升到資本的上空,那么除了帶來整個社會的全民追崇,更多的則是被資本的雙手翻江倒海。
我們無權去責問資本的逐利性,這也是資本存在的價值。
然而,我們不得不正視當前風口下的行業在資本的帶動下所造成的揠苗助長。新興的出行方式,共享經濟、各種外賣乃至于機器人,原本是創造更方便的生活和惠利于民的初衷,但是受到過高的資本介入,原本的市場杠桿失去了自我平衡的能力,這樣的行業顯然不能得到健康、公平以及有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