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球包括空中客車、谷歌等巨頭在內的多家企業,攜飛行汽車夢卷土重來,紛紛開始進行研發,掀起一場改變人類出行方式的技術革命。
多家汽車巨頭紛紛入場
吉利集團:收購Terrafugia,成立飛車公司
吉利在2017年11月,收購了美國飛行汽車廠商Terrafugia。這家美國公司曾發布名為Transition的飛行汽車,并且進行另外一款名為TF-X的新品研發,這款產品可以依靠螺旋槳垂直起飛,有自動泊車功能,而且不需要跑道。
在收購完成后,吉利太力飛車公司成立,并于2018年2月初,發布了試制車間項目改造的招標公告。公告顯示,計劃在2019年7月完成第一代飛行汽車TF-1的研制工作。
空客集團:攜手奧迪把城市交通帶到天上
作為全世界第二大商業飛機公司,空客集團曾推出了一款叫Pop Up的飛行汽車模型。后又與奧迪和意大利設計公司Italdesign合作,在今年3月的日內瓦車展上,推出了Pop Up更新版“Pop.UpNext”,據悉將于2020年實現量產,主要用于叫車服務。
該款產品的飛行系統可以單獨安裝,或折疊隱藏在汽車的底部,擁有八個反向旋轉螺旋漿的空中模塊,在電池的驅動下實現垂直起降和飛行。
Uber:與NASA合作開發交通管理系統
顯然空客不是唯一一個,在空中叫車服務中嗅到商機的公司。Uber于2016年10月發布了《Uber Elevate飛行出租車服務白皮書》,計劃采用類似Uber打車的形式將飛行汽車“出租”。
而后Uber于2017年11月,與美國宇航局簽署合作協議,共同為“Uber Elevate”項目開發一套交通管理系統。這也是Uber首次與美國聯邦政府機構為此而展開合作。
其CEO Dara Khosrowshahi表示,Uber的空中出租車服務有望在5年至10年的時間內實現商業化,計劃于2020年進行測試,并在2023年全面運營。
谷歌:遇故障可借助降落傘降落
早在2016年,谷歌聯合創始人Larry Page就投資了飛行器創業公司Zee Aero,以及其旗下公司Kitty Hawk。
在今年3月,Kitty Hawk推出了飛行出租車Cora,并開始在新西蘭試飛。這款飛行汽車主要用于運輸服務,使用純電動能源,裝有自動飛行軟件,采用12個升降機風扇來垂直起降。
當它升入空中,可以達到約180公里的時速,飛行高度在150米到900米之間,最初的續航里程大約為100公里,并且每個旋翼都能獨立工作,一旦出現故障,便可以借助降落傘降落。
豐田:用飛行汽車點燃奧運圣火
作為傳統汽車巨頭,豐田于2017年投資了一個名為初創企業Cartivator Resource Management的飛行汽車公司,并宣稱要用飛行汽車,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點燃圣火。只是目前,該公司的飛行汽車研發還處于起步階段。
其研發團隊表示:“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那么奧運會之后,飛行汽車將會商業化運行,不需要道路和跑道就能起飛?!?/p>
除此之外,豐田曾經申請了一項飛行專利,據悉是用于旗下普銳斯汽車,但是,目前該計劃還沒有什么實質進展。
Lillium:騰訊領投B輪9000萬美元融資
BAT三巨頭之一的騰訊,同樣也布局了飛行汽車領域。德國初創飛行器公司Lillium于2017年9月,獲得了由騰訊領投的B輪9000萬美元融資。
該公司曾在2017年4月宣布,其飛行器原型Lilium jet已完成首次測試飛行。這款飛行器有兩個座位,不需要依賴滑行跑道。相比較傳統飛機,Lilium Jet更環保,噪聲更低。
據悉,Lillium目前正在開發一款5座“飛行出租車”,計劃于2019年左右進行載人試飛。該公司計劃未來10年內推出“飛行出租車”通勤服務。
保時捷:技術成熟需10年時間
保時捷同樣不甘落后,該公司的研發負責人日前表示,保時捷正在研究飛行乘用車。但預計,在飛行乘用車變為現實交通工具啟動之前,公司可能要花上10年時間才能完成這項技術。
保時捷的銷售總監則認為,所謂的“三維出行”能夠促使保時捷與其他競爭對手形成差異,飛行汽車可以快速的飛行通過陸地上擁堵的道路,“就如同你駕駛一輛保時捷,你也可以在沒有飛行員和飛行駕照的情況下駕駛這輛飛行器。”
PAL-V:成為全球首款量產飛行汽車
荷蘭公司PAL-V從1999年開始,研發面向大眾的飛行汽車,并在今年3月舉辦的日內瓦車展上宣布量產,成為全球首款量產飛行汽車。PAL-V稱,一旦量產車型獲得最終的安全認證,則公司計劃于2019年交付首批產品。
這款飛行汽車名為“Liberty“,采用雙座設計,其頂部有可折疊的葉輪,可調整轉速以控制飛行高度;尾部有推進器,負責提供前行動力;尾部裝配的獲專利的自動平衡裝置,可保證飛行汽車轉彎時自動傾斜。
或成為破解交通困局關鍵,但發展之路仍有“攔路虎”
飛行汽車被寄寓成為破解交通困局的關鍵。有資料顯示,如果真正實現了汽車空中飛行,可將通勤范圍擴展到100公里以上,城市的邊界將極大延展。
在歐美多數國家,低空空域是完全開放的,飛行器僅需向附近機場按照程序報告位置和意向即可,這也為飛行汽車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而從2013年起,我國航空管制同樣開始逐步放松,低空空域開放在全國漸趨鋪開。
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將擴大低空空域開放,將監視空域和報告空域的高度逐步提高至真高3000米。因此中國低空空域,有望形成超萬億元的市場規模,以及低空通航產業鏈10年黃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