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今年的綜藝大軍,機器人格斗一定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機器人格斗這項運動在中國絕對是一項少數派愛好,但隨著這幾年人們對于科技創新的關注度日益增強,在“科技興國”的大環境下,科技類節目嶄露頭角,機器人格斗也借此契機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其中討論度最高的,一個是愛奇藝首播破億的《機器人爭霸》,一個是優酷的《這就是鐵甲》。
那么,到底什么是機器人格斗,其發展的歷程究竟如何,以綜藝的形式呈現的機器人格斗賽事,我們究竟能從中看出什么樣的科技門道?機器人格斗,在中國的產業鏈,究竟有沒有未來?
從吸塵器開始,機器人如何變成“武器”
今天我們看到的格斗機器人,各個都武裝著盔甲與鋸齒,一副兇橫善戰的模樣,但其實格斗機器人的原型最早竟是一臺故障吸塵器。
在上世紀90年代,一位名為Marc Thrope的特效道具設計師在設計遙控吸塵器的時候,因為機器故障,吸塵器把家中破壞的亂七八糟。特效道具設計師因此得到靈感,開始嘗試設計具有“攻擊力”的能跑會動的機器人。
這種具有攻擊力的機器人被制作出來后,在歐美國家民間傳開了,但很長一段時間內,機器人格斗都只是民間自發組織的桌面游戲。直到1998年英國TNN電視臺首次組織了科普類游戲節目《機器人大擂臺》,將這項游戲搬上熒幕,讓機器人在錄制現場進行你死我活的“械斗”,同時向青少年科普機械類知識。
后來,《機器人大擂臺》的IP幾經易手,在英國,從TNN轉手到“國民電視臺”BBC,影響力越來越大。熱播的二十年間,這些“超能打”的機器人同時也見證了格斗機器人制造技術的發展。機器人之間的拼死搏斗,不僅僅迸發出了火花與荷爾蒙,也在歐美撬動了一整條產業鏈,帶動了包括機器人俱樂部、線下賽事等的興起和發展。
不光英國有《機器人大擂臺》這一檔節目,美國也會舉行BattleBots、Robotica等機器人格斗比賽,格斗機器人老將Mike Winter還組建了Robot Fighting League(格斗機器人聯盟),讓格斗機器人產業逐漸標準化、正規化。同時幾家機器人格斗節目都紛紛授權IP開發游戲,在2000年初,很多歐美青少年雖然沒有親手制造過上場實戰的格斗機器人,但一定在《Robot Arena》這類游戲中設計過自己的虛擬格斗機器人。
亮出中國肌肉:《機器人爭霸》中的那些創新國機
雖然此前中國只引進了幾期《機器人大擂臺》,但格斗機器人的文化種子已經借此在中國萌芽。除了北航、清華、香港理工等高校會有組織的參加世界級的格斗機器人比賽,也有不少民間愛好者自發研制。在《機器人爭霸》里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側面展示了中國格斗機器人的創新力量。
故事感+電競感,打造中國格斗機器人新玩法
除了這些機器人技術上的創新以外,《機器人爭霸》在節目形式上也有很多亮點。早年間歐美的格斗機器人比賽中更突出感官刺激,突出機器人之間的1V1拼殺。但對于沒有STEAM教育(STEAM代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數學Mathematics)基礎的中國觀眾和部分女性觀眾來說,可能興趣不大。愛奇藝的《機器人爭霸》則突出故事感和電競感,使機器人格斗更適合中國觀眾。
在故事感方面,《機器人爭霸》的定位是中國首檔以機器人格斗全球聯賽為故事主線的劇情式真人秀。除了機器人各顯神通以外,明星團長以及機器人制造團隊之間的故事發展也十分吸引人。
在電競感方面,愛奇藝設置了推塔戰、深淵戰、魔王踢館、BO3聯盟戰、五機混戰等等多種賽制,讓人聯想到當今流行的MOBA游戲。競技模式之中,考驗的并不是機器人的造價有多高、武器和裝甲多么強大,而是選手之間的合作和策略制定。
現場還邀請了金句頻出的資深電競解說,使得機器人格斗的氛圍貼近我們更熟悉的熱血電競比賽,中國觀眾也可以毫無距離感的熟悉機器人格斗玩法。
配合節目現場后工業金屬風的搭建,器械車床和鋼鐵碰撞出火花,加上隨處可見意味著危險黑黃禁止標示。讓《機器人爭霸》從細節中也傳達出科技、新銳和熱血的既視感。
如果從《機器人爭霸》中以小見大,會發現中國格斗機器人從比賽形式到機械技術都呈現出了與歐美完全不同的創新業態。
而格斗機器人又是一項擁有巨大商業空間的產業,從機器人零件的制造和外型涂裝,再到知名機器人的IP授權。
把機器人格斗做成類似電競的競技產業,培育粉絲經濟,或許是用個性化IP撬動全產業鏈的好方法。這樣看來,機器人格斗在中國雖然有些遲到,卻邁出了非常正確的第一步。相信在未來,機器人格斗中的鋼鐵和熱血不會止步于娛樂,而是可以實現技術、形式和商業的多重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