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國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由沈陽自動化所牽頭;20世紀80-90年代有所停滯;2008年,“十一五”期間重啟機器人產業化第一個項目,我國的工業機器人行業才算是真正步入孕育階段,開始出現成體系、具備一定市場化參與能力的企業,然后開始有相關企業進入二級市場的舞臺。
2013年之前:行業孕育期,科研院所系標的獨占鰲頭。2009-2012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技術水平還處于比較薄弱的階段,整體市場環境還比較混亂,相對成形的國內工業機器人相關公司還是集中在有國家背景的科研院所中,A股上市公司相關的標的主要是機器人和博實股份,業績的穩定增長疊加市場情緒關注,機器人板塊在此期間大幅跑贏市場。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階段國外先進企業進入中國也對我國的工業機器人體系建立和人才培養起到了巨大作用。
2013年-2015年:板塊爆發,一定程度泡沫化。在人口紅利消失、技術經驗積累、資本市場關注以及政策鼓勵等背景下,2013年-2015年陸陸續續有多家上市公司布局或轉型工業機器人和系統集成領域。2014年下半年開始A股市場進入新一輪牛市,市場風險偏好明顯提升,而《中國制造2025》提出以及工業4.0概念的火熱使機器人和系統集成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重點以及主題炒作的重要主線。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特別是階段性牛市助推之下,重點個股累創新高,且大幅跑贏大盤。2015年7月大盤下跌后,機器人板塊進入近兩年的調整期。
2016年至今:機器人國產化加速,板塊具備配置價值。受益于汽車、3C領域對于工業機器人需求的持續釋放,以及工業機器人應用向一般工業(例如光伏、鋰電、家具等)的逐步延伸,2016年至今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實現了爆發式增長,未來5年國內機器人市場至少還有5倍空間。而且隨著RV減速機的國產化,工業機器人國產供應鏈基本形成,國內企業能夠制造出質優價廉的工業機器人本體,適合一般制造業的需求。我們認為,目前整個行業已經從2015年之前需要投入、技術突破的孕育期過渡到跨過盈虧平衡點、開始有所收獲的成長期,特別是能夠放量的標準化產品,包括RV減速機、工業機器人本體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服務機器人第一股科沃斯上市,帶來了機器人新的投資領域。考慮到未來5的機器人行業較確定高增長,以及營收及利潤高增長確定性預期,現階段板塊估值已經逐步進入合理區間,具備真正的配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