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還是香港科技大學學生的汪滔帶著Robocon(亞太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獲獎的飛控系統研究,在深圳一間不足20平米的倉庫開始了創業歷程。
也許大疆主辦的RoboMaster是在尋找下一個汪滔,而下一個"汪滔"們將會組成下一個行業獨角獸。
RoboMaster 機甲大師,是由DJI大疆創新發起并承辦的面向大學生的機器人比賽。參賽選手需要獨立研發制作工程、步兵、英雄等多種地面和空中機器人,操作手通過第一視角操控機器人發射彈丸攻擊敵方以及防御。
從2015年起,RoboMaster已連續舉辦四屆,如果RoboMaster是一所大學的話,那么今年這所學校也已經迎來了第一屆畢業生。4年近3個億的投入,第一屆畢業生不足20人進入大疆工作,被外界視為"大疆變相的高價招聘會"似乎也并沒有較好的收益,大疆這筆賠本的買賣意在何為?培養青年工程師文化,是大疆一直在強調的辦賽目的。但想要真正創造出新的流行文化,不僅需要大疆這樣的先行者,也需要更多的同行者。

賽場內:技術優先
"技術優先。比賽背后主導的是技術優劣或者穩定與否。"高建榮強調,RoboMaster比的是機器人的性能,其次是操作手臨場操作和團隊配合等方面。
軟硬件、機械、結構、視覺、控制算法……RoboMaster技術總監楊碩介紹說,比賽所考量的都是大學工科專業教材中能翻到的知識點,比賽只是搭建"實踐教育平臺"。
每年RoboMaster的規則都會進行迭代升級。2015年,第一屆比賽確定5對5機器人對抗射擊的形式;2016年增加了提供全局視角的空中機器人;2017年基于倉儲機器人概念,在比賽中加入用以補給彈丸的工程機器人;今年增加全自動的哨兵機器人、具備攻擊功能的空中機器人以及考驗機器人穩定性的回血復活機制。
"我們希望比賽的標準是選手跳起來能夠得到的。"高建榮告訴表示,每年的比賽規則除了融入新興技術之外,組委會也會考慮參賽選手的水平,讓比賽更具有教育意義。
每年近8000萬,四年近3億的投入,大疆卻沒有構建可從中獲利的商業化模式。
RoboMaster的第一批學生,大部分繼續考研深造、創業。參加2015、2016賽季的壟普畢業之后成立了機器人培訓機構"北京時創未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鄭子杰成立了與大疆形成競品關系的"廣州市極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對于這些"大疆系"創業團隊,羅鎮華說,大疆無論是從情懷,還是從商業角度,旗下的基金都很愿意投資靠譜的"大疆系"的創業團隊。
也許RoboMaster是在尋找下一個汪滔,而下一個"汪滔"們將會組成下一個行業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