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很忙嘛,北京世界機器人大會剛過,重慶智博會緊隨而來,看來國家和各地政府對于智能制造和機器人的重視程度愈加明顯。
8月23日,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今日在重慶開幕。
值得注意的是,李彥宏、馬云和馬化騰這三位互聯網大佬同臺激辯,成為了媒體們關注的焦點。這也是國內近年來少有的BAT一把手聚首的行業大會。
百度李彥宏:人工智能不應該長得像人
百度創始人兼CEO李彥宏在演講中表示,大眾對人工智能存在一些誤區,具體包括:人工智能不應該長得像人;研究機器如何像人一樣思考行不通;以及沒有必要擔心人工智能會威脅人類。
李彥宏表示,第一,我們不應該讓機器學會走路、跑步、上下樓梯,這是一個機械時代的思維。我們應該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要用機器的方式實現人腦的價值和作用。
英文AI這個詞里面的“Artificial”,既有“人工”的意思,但同時也有“假的”的意思。現在很多人工智能其實都是假的。
李彥宏說,比如現在賣得很火的智能音箱,你問音箱“誰最帥?”,他會說“你最帥”,但這種插科打諢證明它沒有理解你的意思。你問它“唐朝怎么滅亡的?”,它能回答你嗎?智能音箱能回答你嗎?它不能。
因此,我們不應該努力造出長著人的腦袋的機器人,而應該讓機器人更懂得你的意思。雖然我們在不停向這個方向努力,但我們離理想狀態還差很遠。
第二,人工智能不是仿生學,近年的人工智能創新其實跟生物學沒多大關系。“最近有很多研究是關于人腦是怎么工作的,但是我認為這條路也走不通。”李彥宏說,“我們現在根本沒有搞清楚人腦是如何運作的,何談模仿人腦實現人工智能呢?”
最后一點則是不要擔心人工智能會威脅人類。李彥宏表示,很多人對于人工智能威脅論的誤解是“人工智能要毀滅世界”。但讓機器人像人一樣思考是非常難的事情,所以我們更應該擔心的是技術成熟得不夠快、自動駕駛汽車會出問題,現在離我們理想狀態還差很遠。
阿里集團馬云:今天的IoT不是真正意義上的IoT,P2P出問題是遲早的事兒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馬云在主題演講時指出,沒有電子商務,很多傳統企業的股票會非常難看,根本沒有銷售額。此外,今天的IoT不是真正的IoT。
馬云說,未來30年,智能技術將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所有的生活都離不開智能制造,“未來不是我們這些互聯網公司的天下,而是用好互聯網公司、用好智能技術公司的天下”。
馬云認為,未來將沒有純制造業,也沒有純服務業,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是服務業,服務業也必須是制造業,未來的制造業不是標準化和規模化,而是個性化、定制化、智能化。
“未來不一定是傳統的實體經濟,但一定是以擁抱互聯網、擁抱智能化、擁抱新技術的新實體,實體經濟和互聯網以后誰也離不開誰,未來90%的零售額將在互聯網上,90%的制造業會在互聯網上”。
他還指出,未來將有三項核心技術:智能制造、IoT、區塊鏈。
“IoT和區塊鏈技術正在推進互聯網本身發生巨大的變化,今天的IoT不是真正意義上的IoT,我認為是很多賣硬件或者賣軟件的人找個理由賣得更好而已”。
對于區塊鏈,馬云說,其本人不支持比特幣,但相信區塊鏈不全是比特幣,P2P不全是互聯網金融,“P2P出問題是遲早的事兒,但不證明互聯網金融有問題”。
他還指出,人機大戰本身就是個笑話,圍棋是人與人的樂趣,讓人與機器下棋是在自取其辱,“我相信大家現在開始擔心AI,擔心這些機器人會消滅大量就業,但這些也會創造未來更多、更新的就業”。
馬化騰:騰訊西南總部落戶重慶,學會打逆風球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在演講時指出,中美貿易摩擦給宏觀經濟帶來了影響,各行各界要沉下心來,學會打逆風球,要在全球化的逆風中前行。同時,騰訊西南總部將落戶重慶,還與長安汽車在車聯網上進行了探索。
“首先,我們需要沉下心來,學會打逆風球。”馬化騰說,在過去的20年,是全球互聯網和科技行業發展的黃金期,中國互聯網行業獲得了高速的發展。中國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創新層出不窮,吸引了不少國際同行的關注。打逆風球既希望我們穩住陣腳,頂住壓力,把手中的每一個球打好,還需要我們堅定信心,緊緊抓住轉型升級的發展軌道不松手。
“第二,我們要做好跑馬拉松的準備。”馬化騰說,在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推動下,中國正在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數字化變革,從廣度上來看,中國的數字化進程已經從經濟的領域擴展到民生、政務等領域,而且開始覆蓋到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另外從深度來看,數字創新正在和各個垂直的領域深度融合,開始下沉到各行各業。所以,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數字化的進程都不可能一步到位,還需要發揚數字工匠精神,從外到內打磨每一個細節,而不是熱衷于概念的炒作。也需要幫助更多的人跨過數字鴻溝,把數字產品和服務向下兼容,帶動弱勢群體、老少邊窮分享數字紅利。
“第三,不應該放棄我們在科技賽場上踢出世界球的夢想,我們如何讓科學家得到真正的尊重,如何讓科研人才營造一個好的環境,如何打通技術銜接的綠色通道,這些都是我最近思考比較多的問題。”馬化騰說,從產業角度來講,做基礎技術投入很大、遙遙無期,因此企業一般選擇做相對比較簡單的應用,但長期下來,基礎研究的實力依然薄弱,獨到的創新不多,他覺得現在到了政、企、學、研幾方面一起努力改變現狀的時候。